922.奢侈品文化(2/3)
然而事实上呢,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主角还真不是所谓的达官贵族,而是高级白领乃至金领为主的中产阶段,他们通过消费奢侈品牌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味,显示自己的财富、身份和地位,努力想成为上流社会的成员。其中,也不乏普通白领的身影。为了买一款lv的新款手袋,很多女孩甘愿兢兢业业攒下几个月的工资,即使天天吃泡面也在所不辞。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上位,有的女孩在网络上大肆炫富,用各种奢侈品制造奢华、优雅、精致的假象,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一些错误的方式,来换取奢侈的筹码。

  其实想想就能理解了,对于真正的上层社会来说,奢侈品已经不足以代表他们的身份。甚至可以说,市面上可以轻易买到的奢侈品,只会拉低他们的身份。

  而且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个人用品上,而发达国家则以房屋、汽车、合家旅游等奢侈品为目标。由此可见,国人的奢侈品消费,主要还停留在个人身份象征和炫耀性方面。在查达哈的《奢侈崇拜症》一书中,奢侈品消费被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镇压、金钱之始、炫耀、适应、生活方式。我们的近邻,当今的扶桑,被归入“生活方式”一类,而我国则被定位在第3个阶段——“炫耀”。

  由于国人对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处于启蒙阶段,这种象征性消费更多地凸显于一种“炫耀性消费”。

  而且随着我国中产阶层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国人对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告别炫耀性消费,逐渐走向理性;以前追求品牌,现在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不再随波逐流,从标榜潮流,到崇尚简约,相比logo带来的时尚虚荣感,他们更欣赏低调内敛与极简的生活方式。曾经,为了追寻几经雕琢的奢侈生活,人们一步步脱离了大自然朴素的襁褓。追求物质的奢侈是人的天性,但,奢到尽头就会发现朴素的珍贵。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才是最高层次的奢侈境界。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那就是谈起奢侈品,人们总是想到那些西方大牌logo,其实,我国自古以来,从来就不乏“奢侈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代表皇室荣耀的各种物品,无不精雕细刻并且因罕见而稀有昂贵,当之无愧成为奢侈品。我们的祖先们曾缔造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奢侈品:从精美的陶瓷器皿,到价值连城的玉雕器物;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从鱼翅燕窝,到龙井普洱;从明清家具,到苏州园林,历朝历代都有“华夏制造”的奢侈品享誉世界。

  西方中世纪时代,来自华夏的丝绸、瓷器与黄金等价,欧洲贵族更是以拥有东方器物作为炫耀资本。华夏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和中东,成为那里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欧洲宫廷的华夏风、华夏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

  17、18世纪,瓷器、丝绸、家具、艺术品大量传入西方,在欧洲宫廷掀起一阵狂热的华夏风。这股风潮在18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东方风尚趋之若鹜。1700年伊始,辞旧迎新,巴黎上流社会照例要迎来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据说,在这场宴会上,法国君王路易十四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场。金碧辉煌的凡尔宫舞会大厅里,贵族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位爱出风头的皇帝这次又会搞什么新花样?

  没想到在乐队的伴奏下,一顶华夏的八抬大轿出场了,路易十四身着华夏服装亮相,一时间全场哗然。路易十四喜欢华夏风,对巴黎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670年,这位风流君王为了博得情妇的欢心,斥重金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青花瓷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华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路易十四痴迷于华夏家具,他让家具大师在宫殿的每个角落都装点了华夏式样的家具和花瓶。宫中亦有取自华夏的布景,花木纵横的小径串联着岩洞、假山、拱桥和曲溪,活脱脱是我国南方园林的样子。

  受路易十四的影响,两个与法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强国英格兰与奥地利,也卷入这场中国风的攀比中。

  在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笔下,白金汉宫、温莎城堡里到处是精美绝伦的华夏壁纸和屏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