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节 困局(二)(1/4)
张孟存是地主家出身,家里有数百亩地,日子过得比较富裕,还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自幼读书,不过这家伙天生长反骨,越读书越想造反,瞧着大明左右不顺眼,科举的书不看,整天抱着《三国》、《水浒》,成年后更加猖狂,与贼寇、刀客往来不断,家里人害怕了,给了些钱就打发他滚蛋,而且请左邻右居作证,把他从族中除名。

  张孟存离了家胆子更大了,适逢西北爆发民变,干脆拉起一帮贼盗扯旗造反了,成了延绥巨寇之一,但这家伙有雄心壮志,却没有造反的本事,跟官军作战屡战屡败,几次都是靠诈降才蒙混过关,痛定思痛后他总算承认自己不是当枭雄的料,以前读了不知多少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根本没用,他下决心一定要找一位人主投靠,王嘉胤在河曲招揽群雄,他马上就去了,但很快就发现王嘉胤这个大头兵根本就是个窝囊废,三十六营首领也是一群烂贼,他不沾泥不能跟这帮胸无大志的人混在一起,南逃到汾河边机会终于来了,跟他一样读过几本书的点灯子找上门,张孟存仔细向他打听了李榆的情况后,马上觉得前途一片光明,这个人有地盘、有实力还能打仗,又是榆林老乡,而且与大明好像也不是一路的,还有比这还更合适的人主吗?于是他离开那帮讨厌的烂贼,投奔李榆来了。

  张孟存是有理想的人,当然不愿意离开关内,对李榆低声说道:“大人,大明就是条破船,经不起风浪了,如今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皆欲取而代之,大人一表人才、雄才大略,又深得人心,天下谁可争雄,况且大人拥有塞外肥沃之地,更有凶悍胡骑相助,正当逐鹿中原以争天下,今日之计不应退居塞外,而应借机进兵太原,太原古之龙城也,大人雄踞龙城,登高一呼必万民遵从,再以山西为根本之地,招抚西北义军以充王师,进可夺京师号令天下,退可守太行、黄河之险,以不败之地应天下之变,大事可成矣,张某虽不才,愿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张孟存说完便倒地磕头,心里还在琢磨这番话与隆中对相比如何,李榆却吓了一跳,这家伙胡说八道什么呀,这不是鼓动造反吗,我过得好好的造个屁反!

  “张孟存,你好大的胆子,你以为我这里是贼窝吗,快给我滚起来!”李榆沉着脸一手将张孟存拎起来,厉声说道,“皇帝算个什么玩意,一个可怜虫而已,送给我当也不干,你想造反就给老子滚,丰州人的血不会为一个破皇位而流。”

  李榆摆手逐客,张孟存脸色苍白地向门外走去,走了几步又停下转身问道:“大人,你不会把我交给官府吧?”

  “你放心,我又不是大明皇帝奴才,你造他的反关我屁事,你如果害怕就到丰州去,那里无法无天,只要不胡来,我包你安安稳稳活着。”李榆冷冷答道。

  看着张孟存失魂落魄的样子,李榆心里觉得好笑,这家伙一定是脑子有毛病,皇帝就是个整天把自己关在紫禁城里混日子的倒霉蛋,我发疯了才会自己找这份罪受。

  流民出关的事似乎一切顺利,偏头关的明军根本就不管,其实宋统殷不下令他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几年丰州大做私货买卖,守关的明军也从中渔利,双方几乎穿一条裤子了,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张妙手也要走了,李榆特别要求他把无家可归的孩子都带出关,而且要送到蛮汉山大营交给乌兰哈屯——乌兰是个非常善良的好妈妈,她一定会给这些孩子一个家,哈达里和李察哥也被送走啦,两个孩子不愿意回去,但李榆告诉他们,那群孤儿很可怜,需要他们两个大哥哥的照顾,这才打发两个孩子出关。张孟存最终还是决定出关,可恶的大明必须推翻,可也得先保住自己这条命才行呀。

  人走的差不多时,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传来,赵吉派人送来急报,河曲发现瘟疫,有点像那年丰州出现的“疙瘩病”,已有数十人死亡,他已经下令封锁发病区域,请李榆也采取相应措施,李榆吓得魂飞魄散,两年前那悲惨的一幕又浮现在他眼前。

  “停止流民出关,通知乌尔登封锁偏头关,西哨立即进入全面戒备,赵胜,点灯子,你也到流民大营组织民壮立即清查,把人都分开居住不得随意往来,发现疫情立即隔离,来人呀,马上通报太原,向巡抚大人求援,给我把范二喜找出来,这家伙死哪去了,我现在要钱、要粮、要药材,有什么就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