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量入为出(3/4)
财务预算制度,还是可以在许多地方实行的。
  。。。。。。
  淮水南岸,钟离,陪着皇帝来此巡视的大将军李笠,站在城头上,看着城外淮水,想起当年自己攻打钟离的情景。
  一眨眼,十来年过去,当年的小小二班材官将军,如今已是十八班的大将军。
  旁边,皇帝萧询正听北道行台尚书王僧辩介绍钟离的备战情况。
  北道行台,治所设在钟离,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还负责编练府兵,为北伐做准备。
  王僧辩自就任以来,一直很忙,钟离城经过不断建设,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所以,如今的钟离城,已不是是李笠当年攻破的那座城,城池规模大了许多,也坚固了许多。
  但在李笠看来,也不过如此:在火炮面前,所谓的固若金汤依旧是个笑话。
  李笠收回发散的思绪,依旧看着城外淮水。
  他来之前,因为看过资料,所以没什么想问的,此时身处钟离城,想的是日后河南战役发动后,在这里出征的北伐大军,阵容会有多么盛大。
  按作战方案,梁军会分三路北上,进攻河南,皇帝所在的中路军会以钟离为起点,沿着涡水北上,抵达亳州州治小黄。
  然后,皇帝驻跸小黄,中路军前军会同亳州军一道,和东边的徐州军、右边的豫州军同时北上,对河南发动进攻。
  先占地盘,扛住齐军的后续反扑,根据“徐州经验”,构筑河南防线,将河南地区稳稳的吃下。
  李笠琢磨着河南战役,王僧辩也在向皇帝介绍北伐的准备情况。
  两淮地区行府兵制,今年秋天,行台就要组织各地府兵前往淮阴,向皇帝展示府兵的操练成果。
  若表现尚可,稳妥起见,明年,就能发动北伐。
  但王僧辩希望今年秋冬就能开打,他趁着皇帝出巡到此,表明态度,当然,话不能说得太直接。
  他认为今年两淮地区就能做好北伐准备,理由有三:
  其一,吸纳两淮豪强编成的府兵堪用,只要开战后,徐州军能从侧翼稳住战局,那么以府兵为中坚的中路军,就做到稳扎稳打。
  其二,两淮地区准备充分,这准备充分,既指两淮地区的粮草、物资准备充足,也包括可征发、调动的人员充足。
  其三,他判断周国极大概率在秋后对齐国发动进攻,官军正好可以趁机进攻。
  萧询听了这三点理由,对第二点有些好奇:北道行台才成立一年多,怎么两淮就准备充分了?
  这也是让陪同巡视的江夏王萧大款等大臣好奇的地方。
  王僧辩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和制度变革有关。
  朝廷在两淮行府兵制,又以淮阴为行在,皇帝亲临淮南,一番举措,让两淮的百姓,看到朝廷北伐的决心。
  也让两淮各地豪族、大户有了为国效命的机会。
  于是,豪族、大户子弟踊跃投军,其所带部曲本就能战,又自备马匹,编为府兵后,加强训练,实力不敢说很强,但也不弱。
  且豪强们自己有存粮,平日养兵、养马不费朝廷一粒米,那么两淮各地官府,就能存下更多的粮食。
  除此之外,北道行台效法徐州,实行财政预算制度,对于成本的控制做得很好,节省了大笔钱粮开支,存下来,也是不小的数目。
  而且,根据作战规划,河南战役开始后,北伐军的后勤,也将实行财务预算制度、管理制度。
  完全可以将开支,控制在两淮地区能承受的范围内。
  当然,随着战事变化,开支必然也会变化。
  但根据徐州军历年作战的后勤管理经验,预算管理制度若严格执行,战时正常的后勤开支,可以较好控制。
  做到量入为出。
  萧询听了,心中高兴,萧大款听了,有些怀疑:不过是个预算管理制度,有这么神奇么?
  打起仗来,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开支蹭蹭蹭的涨,哪里是想管就能管住的?
  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不止萧大款一个,李笠看得出这帮人不信,面上不吭声,腹诽:光靠制度当然不行,得靠一支高效的执行队伍。。
  至于何时打仗,他认为一切都要等秋后皇帝校阅府兵后再说。
  但是,用预算制度来加强后勤的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确实不错,这是实践出来的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