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图穷匕见(2/3)
也就是说,武人可以凭借军功做各级将军,然后可以转为地方牧守。

  或者对应班秩的流内官。

  如此官场新道路,如何能不获得寒人支持

  不要说两淮,就连各地寒族,都对此眼馋不已:两淮试行府兵制,将来,或许会推广别的地方。

  所以,支持皇帝驻跸淮阴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淮南各地不断有寒族组织百姓到官府请愿,上万言书。

  请求皇帝驻跸淮阴,请求朝廷给两淮子弟一个为皇帝(朝廷)效命的机会。

  面对伧楚们(三吴之人对江北之人的蔑称)恬不知耻的请求,建康的士族们坐不住了。

  因为皇帝一旦驻跸淮阴,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府兵制,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制度上,动摇九品中正制;权力博弈上,导致皇帝被一群好战的粗鄙武人包围、蛊惑,远离忠良。

  而且,皇帝长期驻跸之处,必然是实际的权力中枢,行在淮阴,就成了事实上的国都。

  没有皇帝的建康,即便依旧是都城,却已经形同虚设。

  士族们聚居建康周边,已历数百年,一旦建康的都城地位形同虚设,后果就是士族们稍有不慎就会被断根。

  因为累世为官、接近权力,才是士族们维系门第的唯一关键,远离权力,士族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当初,衣冠南渡时,显赫一时的许多士族,因为后代在仕途上渐渐不显,门第也随之下滑,渐渐不为人知。

  譬如琅琊诸葛氏,当初门第可远在陈郡谢氏之上,现在呢

  所以,一旦皇帝驻跸淮阴,士族们必须跟着去,然而这一去,百余年来在江南积累的家业、田产怎么办

  人可以搬迁,但田地、庄园没法搬着过江。

  多少家族的日常开支,都靠着建康、三吴地区的大量土地和庄园来支持。

  此前,新税制实施,导致各家在建康城内的日常开支平添了不少成本。

  现在,一旦皇帝驻跸淮阴成为事实,那士族们江南庄园的收获,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运到行在,供应自家日常所需。

  如此,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长途运输得不偿失,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布匹、瓜果蔬菜不如在当地购买。

  然而买东西要花很多钱,士族们本来靠着大庄园自给自足,在建康城里住得舒舒服服,往后得拿钱从市面上买生活物资,这算什么

  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当寒族们极力支持皇帝驻跸淮阴之际,士族们也群情激奋,极力反对皇帝离开建康、长期滞留在外。

  无数人的请求,汇集到萧大款这里,他作为录尚书事的相王,必须主持公道,劝阻皇帝的荒唐之举。

  但对于萧大款而言,要考的不只是士族们的人心,还有风险。

  一旦皇帝在淮阴设行在,意味着淮阴成为事实上的国都,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变动,后果难以预料。

  现在,萧大款想明白了,皇帝驻跸淮阴,才是李笠的真正目的,而御驾亲征,是实施手段而已。

  李笠撺掇皇帝御驾亲征,就是让皇帝尝到攻城略地的甜头后,为了北伐,想要驻跸两淮,以便就近练兵、用兵,发动新一轮北伐。

  与此同时,饶州“刚好”发现大铜矿,其产量之惊人,足以承担皇帝驻跸淮阴、实行一系列“新政”的费用。

  然后,李笠又以“两淮实行府兵制”,直接收买两淮寒族、武人乃至各地寒族、武人的人心。

  直接挑动士族、寒族之间的激烈对峙,为皇帝拉来大量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可能在朝中人微言轻,但两淮各地出现的请愿和万言书,让皇帝占据了舆论优势。

  所以,整件事是一个大阴谋,去年夏天就已经开始实施,彭城公李笠是主谋,鄱阳王萧嗣是同党。

  萧大款当时还以为李笠想要以御驾亲征为借口,挟持皇帝到淮北。

  现在看来,李笠从一开始,就打算实现“皇帝驻跸淮阴”之目的,为此花了大半年时间造势。

  皇帝被御驾亲征的大获全胜迷得神魂颠倒,对李笠言听计从,说什么就是什么。

  太后也不知怎么回事,就这么任由儿子被李笠摆布。

  两淮寒族在此次北伐出力颇多,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