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役兵(1/3)
寒山上,观景楼,驸马都尉王正与州廨同僚一道接待客人,主宾一边享受美酒佳肴,一边讲起各种奇闻异事。

  客人多为三吴的士族子弟,到淮北“游学”,路过寒山,长长见识。

  王等人作为东道主,自然是要好好介绍一下寒山城,以及徐州的风土人情。

  但客人们最关注的,却是徐州牧、彭城郡公前不久上表所说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府兵制。

  具体如何试行,彭城公写得很详细,所以消息很快传开,随后引起轩然大波。

  无数人的眼睛,都落在五位辅政大臣身上,一双双眼睛里的无数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因为谁都不愿意朝廷开这个危险的先例。

  彭城公所说府兵制,是效法周国的一项军制,将各地豪强编入军府,并给予军职,使其成为各级府兵将领。

  其部曲私兵,亦或当地军府招募的青壮,构成府兵。

  平日,府兵自耕其田(无田者分田),农闲操练,一遇战事,各将领便率领府兵,自备兵仗随军作战。

  战事结束,府兵解甲归田,而立下军功者,则视军功大小有奖赏或晋升甚至封爵。

  这套制度一旦实行,意味着寒人可以绕过中正制,凭借军功入仕、晋升,当流内官。

  严重威胁了士族们的利益,会危急许多人的仕途。

  而且还会让粗鄙武人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

  即便只是在两淮试行,但士族官员们也不愿意任何人开这种先例。

  所幸,五位辅政大臣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允许这一请求。

  但随着消息的扩散,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了府兵制这一制度,并对其颇感兴趣。

  否定一件事,不代表对这件事不闻不问,府兵制到底是好是坏,成了许多人的谈资。

  王对彭城公试图试行的府兵制颇为了解,大概向客人们介绍了一番,着重强调彭城公如此提议的考虑:

  目的是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拉拢两淮的豪族,以其部曲私兵增强军力,来防备齐国,也为将来收复河南做准备。

  对此,前来游学的青年英彦们觉得,目的没问题,可不行就是不行,坏了规矩,那就是动摇国本。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以来推行了数百年的制度,这可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呀!

  若朝廷真的实行府兵制,就会有大量不学无术的粗鄙寒人、武人,靠着军功挤入流内,成为地方牧守。

  这些粗鄙武夫当了官,能干什么会干什么

  这些人可以为了军功,不断发动战争,如此一来,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两淮试行府兵制,说得好听,可以防备齐国,保边境平安。

  可荒伧(三吴对两淮人的蔑称)为了军功,定然会擅开边衅,导致两国爆发战争,这不就是南辕北辙

  还好,这提议被否了。

  但是,宰辅们却同意了彭城公的另一项提议,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役兵制”。

  “役兵制,你们可以看作是力役的改良。”王侃侃而谈,役兵制的内容,他听父亲分析过,所以明白其意义在哪里。

  现在,正好作为谈资,向客人们介绍一番。

  “百姓服力役,为官府效力,譬如修桥补路、筑城营建、清理河道等等,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多有百姓因故无法服力役,便缴免役钱,官府用此钱雇佣劳力,替代此人服力役。”

  “可即便如此,许多人因故无法服力役,也无钱财免役,便举家逃亡。”

  “官府要修桥补路,需要用人,可服力役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无法服役,要么耽误农事,这矛盾一直存在,不好解决。”

  “而役兵制,就是官府公开招募流民,或无业者,以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管理,组织他们去进行修桥补路、营建生产、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并且替代一些力役,譬如白直、守库、巡夜、门防等等,将本该由百姓承担的一些力役,转到这些役兵身上。”

  “如此一来,官府能够在大兴土木时,不需要征发太多百姓,不会耽误农时,百姓也不会因为服力役去工地干活,而长期离家。”

  一番介绍,客人们大概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