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案情(1/3)
“我们听萧尚书提到过,不过马鞍和马蹬古已有之,苏帅做的这些改良,有何意义”

  李辩皱眉道。

  不光是他,在场许多人,都对苏大为做的那些小改良,不以为然。

  “你们啊……”

  苏大为看了一眼萧嗣业。

  看到这位老尚书站在一旁,抚着长须乐呵。

  不由暗自摇头。

  果然,大多数军二代,还是离开一线战场太远了。

  或者说,太多基层和基础的事,不用他们去动脑筋。

  比如后勤辎重,比[]如军中器械装备。

  所以他们对这些关系战场生死的工具,并没有很直观的感受。

  只知道去用现成的工具,但却不知道,每一件装备的改良,带来的都是技术升级,甚至是战法的变革。

  “你们都忽视了武器装备的重要。”

  苏大为斟酌道“不同的战场环境,决定了我们使用的战法和武器;反过来看,新的战术和武器装备,又可以反过来改变战争规则。”

  李辩等人听得云里雾里的,一时不明所以。

  高崇文在一旁喊道“愿闻其详。”

  “你们都听说过突厥人又被称为‘锻奴’,原本是柔然人的奴隶,替柔然人冶炼铁器,难道不知突厥人因何强大起来

  除了柔然自身的衰弱,最重要便是突厥人高明的治铁技艺,提高了军中的着甲率。

  在突厥正兵中,以铁甲重骑称雄。

  对上那些不着甲的草原部落,完全是一面倒的碾压。

  突厥人的着甲率有多高,用不着我多说吧”

  苏大为环视一眼众人,见众人若有所思,接着道“在突厥人以前,草原部落多用弯刀,西域各国流行的兵器,也以弯刀为主,为何

  因为弯刀轻便,方便携带,日常用来宰羊割肉,再方便不过。

  草原上大部份牧民都无铁甲,用弯刀足矣。

  但是突厥人崛起后,因为治铁发达,军中大量装备铁甲和铁器。

  原本的弯刀很难破甲。

  所以我大唐承汉制环首,继以横刀破敌。

  横刀比弯刀长,比弯刀重,对着甲的敌人,也、有一定的破甲能力。

  刀头呈锲形,有斧凿之利。”

  唐横刀以包钢法制成,以覆土烧刃,兼有韧性与锋利。

  而且比草原的弯刀要长,要重。

  兼有突刺和劈砍的功能,对普通的衣甲,有一定的破防能力。

  后世倭刀盛行,都说倭刀符合力学,制作精良,在世界上都大大有名。

  却没想到,一件武器的诞生,必有适用的战场环境。

  大唐难道炼制弯刀很难吗

  主要是大唐的敌人,是着甲率极高的突厥人。

  弯刀对付没甲胄的人还行,一但对付全身铁甲,武装到牙齿的重甲骑,真的就是想屁吃。

  对付重甲,横刀都只能算是备选。

  最好的还是马槊,是锏、锤等重武器。

  之所以不用斧、大刀之类的重武器,除了在战马上挥舞不灵便,容易把自己甩下马外。

  更重要的是,圆柄武器很难找准刀茎。

  一刀或一斧下去,若不能保证刃口与目标垂直,那个效果远不如横刀或马槊。

  不管不顾,抡起来就是干。

  至于适合找准刀茎的椭圆或方型柄的武器,那个握持手感和反震力,实在太过反人类。

  李谨行在一旁若有所思的道“弯刀可以对付普通人,但对付不了铁甲,横刀有一定的破甲能力,所以我大唐以横刀为主。”

  “苏帅,你还是没说明,你改良的马蹬和马鞍在金山那一战时,对狼骑起到何种作用”

  “那是大幅度提升胡人仆从战力的作用。”

  苏大为耐心解释道“在汉以前,骑兵都没有马蹬,人骑在马上,需要以腰腿之力稳住身形,在战马奔跑时,极难保持重心稳定。

  所以秦末时的骑兵,以轻骑为主,少有重甲。

  而轻骑,多配以弩。

  因为在颠簸的马上,无法稳住重心,想要射中目标太过困难。

  但是三国魏晋后,马蹬和马鞍大量普及,这就给骑兵作战,提供了更多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