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突然遭遇(1/3)
守卫故百济寂北城的人,名孙元谋。

  其祖上是从辽东逃难至此的汉人,在百济落户已经超过三代,长达六十年。

  据孙氏自己说,他家祖上原为旧隋将军,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中原混乱,天下英雄揭竿而起。

  孙氏为避祸而来。

  总之孙氏本为外来之将,但三代人都为百济效命,在孙元谋这一代,终于获得百济的信任,积功至城主一职。

  在苏定方率大唐主力,水陆并进,半月内击破泗沘城,吞并百济后,许多城池望风而降。

  这孙元谋祖上本为中原汉人,没想到别的城都降了,它却屹立如故。

  甚至当时扶余义慈和道琛都逃亡至北境,得到寂北城的收留。

  只是后来随着扶余义慈向苏定方投降,寂北城迫于大势,不得已才表示归顺大唐。

  可等苏定方率军退走,寂北城这里,又是第一个砍了唐使,并诱骗驻守寂北的一队唐军,大约百人。

  先以酒灌之,趁醉将这些唐军悉数斩杀,人头于城外垒成小型的京观,以示与大唐誓不两立。

  黑齿常之带着人,来到寂北城的护城河前,看着前方城门脚下,那一堆早已高度腐烂,甚至露出白骨的骷髅,心情颇有些复杂。

  但他是聪明人,很快调整好内心情绪。

  以大唐之之强,若垂天之云,如鲲鹏万里。

  在寂北城损失的这点人不算什么。

  以自己亲眼所见,苏大为、刘仁愿、刘伯英等,都是一时良将。

  而身边娄师德、王孝杰、苏庆节、阿史那道真、崔器等人,都气度不凡,有名将的潜力。

  大唐之人如此,小小的百济,如果一味去抵抗,那是以卵击石。

  扶余义慈等自己都投降大唐了,难道指望百姓与唐顽抗到底,玉石俱焚吗

  大唐本身就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是儒的发源地。

  半岛文化都受其影响。

  被一个更先进的文明兼并,对半岛来说,是更光明的前景,而不是破坏。

  原本大唐收百济做属国,只要百济承认其天可汗的地位,安心遵守朝贡体系即可。

  结果因为扶余义慈的短视,无数次触怒大唐,不听天可汗之劝,致有今日之祸。

  最可恶的,便是那道琛,还有扶余福信。

  他们俩一个仗着和高句丽的关系,一个仗着倭国关系,自以为能挑衅大唐,简直是不自量力。

  黑齿常之带着四名亲兵来到寂北城下,隔河与城头守将喊话。

  守在城头的,自然不是孙元谋本人,而是他手下大将。

  一个长得豹头环眼,身材高大,面容沉毅的守将立于城头,在城兵的拱卫下,以扶余语向黑齿常之喝问。

  “你是谁来寂北城做什么”

  “我是黑齿家的黑齿常之,奉王命前往高句丽。”

  “你奉的王命,是哪个王”

  “自然是扶余丰王。”

  “王现在何处”

  “在周留城。”

  “何时去的”

  “上月。”

  一问一答,很快便打消了城头守将的疑虑。

  一来口音对,黑齿常之是本地人,口音带着百济国上层贵族的语调,一些贵族专用字词,做不得假。

  城头的守将过去接待过不少大人物,之前还接待过扶余义慈和道琛,自然清楚这些。

  一听黑齿常之的口音便信了六七分。

  再则内容对。

  许多埋坑的问题,黑齿常之都一口说出来,丝毫不差,这绝不是外人可以假冒的。

  因此守城的城将令人放下吊桥,又令一队兵出城,帮忙架设浮桥。

  原本护城河上有桥,在战事起后,为了安全已经被焚毁了。

  现在城内往来,都通过浮桥过河。

  守城的城将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堂堂百济国的贵族官员,达率黑齿氏会投靠了大唐。

  以黑齿常之的身份和见识,要想忽悠一个小小的城将,简直是手到擒来。

  唐军沿着浮桥,两千余人都过了护城河。

  在跟着黑齿常之要进寂北城时,突然出了点意外。

  城头那位守将,不知是哪根筋不对,说不能让这么多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