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头万绪(1/3)
见安文生作色,苏大为哈哈一笑,向着周围露出探询之意的娄师德、王孝杰等人道“第三点有何难猜,靺鞨族原本臣服于大唐,结果后来又投向高句丽,对这样的叛徒如果不杀,留着过年吗

  以直报直,该杀的要杀,如此才能显出大唐的威严。”

  “嗯。”

  周围所有聆听的将领,包括薛绍义,皆一齐点头,一副理当如此的神色。

  一边放,一边收押,一边坑杀。

  太宗的手段,也可当得起一句,多智近妖了。

  苏大为,却从此事想到了更多。

  太宗李世民对靺鞨族这般做法,体现出来的思路是不忠者,不用。

  可以原谅那些曾经想置你于死地的敌人,但绝不能原谅那些背叛你的身边人。

  甚至可以原谅那些那些落入红尘的妓女,但却不能原谅曾经背叛的爱人。

  因为前者要么生活所迫,要么各为其主。

  但后者却是狼子野心,为了利益,连亲近之人都可以出卖。

  这种人,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绝不可相信。

  苏大为想到此节,只觉得脑中清明,若有所得。

  “对了,太宗此战后,还曾去信给当时的太子,就是如今的陛下,信里说朕为将,何如”

  苏庆节、安文生和苏大为他们,听到这句,都是嘴角情不自禁上扬,微微一笑。

  从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里,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父亲,在自己儿子吹嘘你老子我带兵打仗还不赖吧。

  想想那个威严的天可汗,也有这样一面,令人忍俊不禁。

  “安市城最后没打下来吧”

  王孝杰在一旁问。

  阿史那道真摊开手“可不是么,连续攻打了数月,安市纹丝不动,一直到了九月,辽东早早进入寒冷季,最冷的时候居然滴水成冰。

  太宗做了最后一次战前会议,降将高延寿建议,可以绕过安市,直接打乌骨城,然后一鼓作气,拿下平壤。

  太宗听了颇为心动,然而长孙无忌立刻说不可,若是大军绕过安市,长途奔袭,安市城里还有十万高句丽军,一但被他们截断粮道和归路,唐军可能会有覆没之险。

  最终,太宗放弃了这个计划,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师回朝。

  也幸亏大军撤回及时。”

  “怎么”

  “到十月的时候,唐军刚到渤错水,就赶到天降暴雪,被冻死数百人,如果再晚几天,只怕会更惨。”

  阿史那道真心有戚戚道。

  他是草原人,自小也见过大漠草原上的“白灾”,牛羊人畜全部冻死,难以幸免。

  那种自然之威,岂是人力可以抵抗。

  “所以这就是结果太宗征高句丽就这样顿挫于安市”

  “可不是嘛。”

  阿史那道真道“此战,我军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等十余座城,迁徙辽、盖、岩三州百姓约七万。

  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共斩杀高句丽士兵四万余人。

  获得战马五万匹,牛五万头以上。”

  “那战损呢”苏大为开口问,他比较关心这个。

  想以双方战损比,来确定这一战,唐军究竟是胜了,还是吃了亏。

  “哦,征高句丽我军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战马,唐军五万人,那就是有近六万匹马,差不多损失了四五万匹战马,这还是挺心疼的。

  不过从高句丽又俘获了五万匹战马,算是拉平了。

  “我军此战损失如何”

  娄师德与薛绍义几乎同时问。

  阿史那道真挠了挠头,摸到的是冰冷的头盔。

  他晃了晃脑袋,有些不确定的道“据我阿耶说,是伤亡两千余人,其中有步卒一千余,还有七百多人是随张亮的水军渡海时,海船翻覆而亡。”

  “才两千。”

  众将一时惊叹。

  无论如何,以两千士兵的战损,取得上面的代价,大唐怎么也没有吃亏。

  相反,还是大大占了便宜。

  “可是我听说太宗晚年说,自己征高句丽失败了,还不断反思。”

  “呃,太宗出兵前,是誓要一战灭高句丽的,从这点来说,也许,太宗就认为自己此战失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