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荤素搭配(2/3)


  之前周方远说什么都不上手,现在却突然主动要求,换成是谁都会嘀咕,这很正常。

  更何况,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正常理解,像是周方远这个级别的大老板,不能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吧,但也基本上没几个会下厨做饭。当然了,这就和皇帝的金饭碗似的,大老板们的日常生活,不知道的人只能瞎猜,人家到底在家做不做饭,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只能说是按照大部分普通人的理解和推测,然后进行衡量。

  所以当周方远说要帮忙做菜的时候,何老师是有些吃惊的,因为他也不清楚周方远的水平啊,当然他这么说还有逗乐子的情况在里面,综艺节目毕竟不是纪录片,到时候周方远做的真的不好吃,大家也能对付过去。

  “当然会了啊,不是,老何,我在你眼里到底是什么人啊,拜托,我也是普通人,自己偶尔下厨做点好吃的也是正常的吧。”

  周方远一边说着,一边很熟练的开始清洗黄瓜和西红柿。

  “你别介意啊,我就是好奇,你这样的大老板,董事长的,你真的会做饭?”

  “再怎么大老板我也是个普通人啊,而且我又不是生下来家里就特有钱的,我以前也和你聊过吧,其实我上高中以前呢,我家就是一个普通人家,那会儿我的父母都在工厂上班,上午走了,黑夜才能回来,中午有时候会给我留点饭,有时候就得我自己忙活。还有时候,我会在晚饭的时候主动做点饭,让我爸妈他们回来以后刻意多休息休息。我不敢说自己手艺有多好,和黄老师比肯定是差得多着呢,但一般的家常菜什么的我还是能做出来的。”

  周方远一边说着,一边将洗好的菜放到竹篾里,再端到院子里的石台上,放好案板,右手抄刀,咄咄咄咄咄的开始切菜。

  摄像机立刻就给了一个近景特写。

  看得出来,周方远的刀工其实只能说一般,确实是不能和厨师相比,就是和大部分厨艺爱好者相比,都比不过。但也能看得出来,他确实是比价熟练,并非只是嘴上说说,就家常菜的水平而言,绝对是够的。

  黄老师准备了两道菜,一道就是佛跳墙,还有一道是清炒油麦菜。周方远这边弄了两个凉菜,一个是拍黄瓜,一个是雪山盖顶(西红柿撒白糖)。

  除了佛跳墙,都不是什么硬菜,不过话说回来,这会儿的气温着实不低。他们吃饭的时候要在院子里的凉席上吃,凉席周围向上延伸,搭成了一个顶子,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凉棚。坐在凉棚里面吃饭还满头大汗呢,真要弄上一桌子热菜,估计大家也没胃口吃下去了。现在这样不错,佛跳墙虽然是用各种珍惜食材炖煮出来的,里面还不乏有一些比较油腻的原材料,但成品本身并不油腻,再加上爽口的青菜,在炎热的夏天吃一口,感觉整个人都能舒服不少。

  这真的是国人向往的生活。

  不耕而收,不筑而居。国人骨子的田园梦,是一种带有美好幻想的士大夫审美。说得直白点,是国人乐于亲近一个不用动手的田园美景。这个节目最初的目的就是做到这一点,一个栏目组花了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大片的田上中了玉米、土豆、红薯……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这不就是国人向往的生活吗?

  这样的设定,既达到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可能,也满足了大多数城市观众的审美倾向。所以如果放下对“劳动”深刻的尊重,这个节目的审美,是从骨子里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偏好的。

  至于说前世这档节目变得非常火热,还要联系到时事。毕竟在当时来说,现象级的真人秀节目需要的是一种焦虑投射和社交话题。婚恋、子女教育、价值观冲突、道德冲突、财富故事,这更像是某个阶段的电视节目成为现象级节目的成功基因。这与节目制作水平的好坏无关,而是来自观众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八卦,是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迅速分化的价值观冲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前世,类似的节目太多太多了,情感类,聊天类,纪实类,新闻类,大众审美是有疲劳的,但某一个属性过分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观众就会觉得腻烦,觉得厌恶,那就会去选择相对更加清新的节目,换换口味。

  其实这一点,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被远方传媒戴起来的节奏,如今国内各种选秀综艺,各种“去哪儿”综艺,一个两个还好说,但如果有名气的卫视都做类似的节目,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