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契机和理由(2/3)


  财险领域:保费规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后的公司,其高于市场平均保费规模增长率、以及低于市场平均综合成本率的比例达到33%和22%。典型的比如loya保险集团。寿险领域:保费规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后的公司,其高于市场平均保费规模增长率以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比例达到23%和17%。典型的比如reliance standard人寿。

  这都是非常强劲的数据表现。

  所以,保险公司成立时间晚,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只能接受长期亏损的局面,关键还是在于怎么做。

  结合国外“小而美”保险公司的经验,有三点值得国内中小型保险公司借鉴:

  首先,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中小型保险公司在获客方面处于劣势,依赖银行、经纪公司等第三方渠道,无法全面掌握客户信息,客户积累和客户分析能力也较为单薄,普遍存在留客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保险公司只有真诚对待客户,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才是取胜之道,而不是急于追求急速扩张和病毒式营销。以扶桑寿险公司lifenet为例,他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顺畅客户体验。他们重视客户感受,因此将保费组成、佣金情况、月度经营数据高度透明地展示给客户,这是极为少见的一种信息披露形式。

  此外,lifenet以互联网为核心渠道,仅提供保险责任单一的定期人寿、失能、女性医疗、普通医疗和癌症这五款保障类保险,不提供分红等复杂产品,设计以保障为主的低价产品,定位清晰。在官网上,lifenet设计了生动多样的漫画和动画式条款,帮助“小白”客户理解产品。通过这些举措,lifenet让他们的客户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

  其次,中小型保险公司必须要明白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找到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品牌形象。这里面,产品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它是促成客户购买并留住客户的基础。

  很多大型保险公司喜欢做“主险+n个附加险”的形式,把一堆附加险捆绑在主险中进行销售,追求形式上的全面。但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应去追求所谓的全面,而应充分调研客户最紧迫且最核心的诉求,围绕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回归“保险姓保”的本源,最大程度提升客户利益,解决相应客户群体痛点。

  以英国法通保险公司在米国的子公司banner life为例,这家公司充分考虑客户群体中那些健康状况不是特别好的人,比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障碍、房颤、癫痫等疾病的客户,他们对保险保障的需求很强烈,但却难以投保。banner life为这类存在健康异常情况的人群,开发设计具有宽松承保政策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保费水平的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吸引了大批潜在客户。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可谓是“双赢”。

  传统保险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是时代的发展机遇,也是保险的发展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的发展,给保险打破桎梏带来了契机。国外保险公司在这一块上已经有了探索和尝试,产生了很多新险种、新模式和新合作方式。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不落后于国外,甚至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未来,其实已经可以看到国内保险诸多创新之举,比如智能核保、闪赔、百万医疗险种、保证n年续保的医疗险、中症概念的引入、恶性肿瘤的多次赔付以及互联网保险的异军突起等。但是,在消费者核心利益上,大可尝试进行创新,解决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投保人买保险,最担心的就是理赔问题。而投保人如果在投保时未如实申报健康状况,在理赔环节就可能碰上纠纷。虽然保险公司有超过免体检额安排体检、面访、定期抽查等措施,但免体检额之下的保户,仍然是理赔纠纷的重灾区。

  以前受制于成本和技术问题,不可能安排每位被保人都进行保前体检。但随着医保联网地推进,在投保前就调查被保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开始具备了可能性。现在已经有些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对一些小保额的医疗险种,通过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