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功夫皇帝的传奇(2/3)
个人是个例外,那就是连杰叔。

  当然了,有不少粉丝更加愿意将连杰叔当做是港岛影人而不是内地影人,毕竟说起来,他事业的巅峰、最辉煌的那一页就是在港岛写下的。

  连杰叔第一次和电影接触就是因为港岛,那还是1974年,11岁的连杰叔要去米国表演武术,当时出国需要在港岛转机才行。回程时连杰叔在新光戏院表演时有个叫傅奇的老演员招待他们一行人看了李小龙的《精武门》。当时傅奇就看中李连杰,还特地为他写了一个“三毛流浪记动作版”的剧本,但连杰叔那时还得比赛,学校不放人拍电影。

  后来拖了几个年,在港方坚持要求外借连杰叔来拍电影的情况下,最后促成左派导演张鑫炎与其合作的《少林寺》。连杰叔主演的处女作《少林寺》上映后在内地以1毛的票价收了1亿多的票房,在港岛更是以1616万港币票房打破了当时的功夫片历史最高纪录。

  有意思的是,当年国内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主角还是其他配角,通通一块钱片酬,而演死尸的港人则是50元一天。连杰叔后来在某次访谈里还回忆,说当时张鑫炎拍戏如果觉得连杰叔表现的好就奖励他演死尸,因为死尸是港岛人价格50元一天。

  《少林寺》票房高,电影公司当然不会放过这块肥猪肉,连着开拍《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其中《南北少林》因为和邵氏合作,导演由张鑫炎换成另一位港岛导演刘家良。到了《南北少林》的时候,矛盾就算是彻底爆发了,在连杰叔的自述中提到,首先是连杰叔本人开拍前就已经不想拍第三部但又必须要拍。其次是片酬,眼见同组的港岛影人拿高工资,演了三部卖座电影李连杰依然拿几块钱补贴,而且这时已经有其他电影公司拿着几百万支票找他拍戏。但当时他的领导不准,因为连杰叔怎么说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怎么能没完没了在外面拍戏呢?

  另外还有就是当时还有就是刘家良的作风,港人随性的工作态度和规规矩矩的内地人形成强烈反差,连杰叔在拍《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时,那是还是国家体委的人,每天只有一块钱人民币工资,但打到天昏地暗,浑身是伤。更是有过清晨六点已在冰冷的城下准备好拍戏,结果导演十二点才出现,带着美女在城墙上看了又看,就宣布今天不拍了。

  于是结束“少林三部曲”后,因为此种落差,再加上连杰叔自导自演的《中华英雄》票房口碑双失利,最后携同怀孕妻子跑到米国教武术去了。

  但是怎么说人的命天注定呢?

  跑到了米国的连杰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可能一生就留在那边了,生儿育女,传授武术。

  可偏偏,去了米国的连杰叔,在那边认识了罗维。

  前文对这位罗维就有过介绍,此人是属于那种眼高手低,干啥啥不成的代表,但唯有一点,那就是此人眼睛极毒。只要是他看好的人,未来无一不功成名就的。

  龙叔如此,连杰叔亦然。

  重新回到港岛的连杰叔,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期。

  虽然一部《龙在天涯》扑街扑倒找不着北,但紧接着与徐老板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却一举奠定了他的在华人电影圈里的地位。

  《黄飞鸿》是徐克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黄飞鸿》英文片名则是“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黄飞鸿》其实就是徐克版《米国往事》。徐克在黄飞鸿这个真实历史人物上添加许多戏剧性改编以借古讽今的方式展现他对整个华夏看法和反思。而《黄飞鸿》让沉寂许久的李连杰再度翻红,让李连杰的形象从少林小子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当然了,事业这种东西,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有各种波折。

  要么和经纪人闹掰了,要么就是合作伙伴被人爆头了,总之连杰叔的事业轨迹有颇多足以让他变得不顺的细节出现,但他却每一次都能挺过来。

  后来还开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连续推出多部取材于历史人物的电影,全都获得成功。

  “功夫皇帝”的称号,也是这个阶段落在他身上的。

  然而,在他的事业达到巅峰时期的时候,临近世纪末时的港岛电影却逐渐呈现秃势,市场萎缩,观众观影的热情逐渐降低,加上和徐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