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再见于禁(四)-酒文化(2/3)
富的酒文化。不仅仅是东方如此,西方人对酒的执着和钟情,可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少呢!

  有关于“酒神”向人们传播葡萄种植和酒类酿造方法的故事,在西方世界里几乎是人人都能讲上几句的。在遥远的古代希腊时代,有一位叫做狄奥尼索斯的古神。对希腊神话体系稍有了解的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狄奥尼索斯父亲的名字——大名鼎鼎的“宙斯”。

  宙斯在西方神话谱系中有着一个烂漫自由的独特形象。他善于用花言巧语蒙骗面容姣好的女性,宙斯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极其随便和放荡的。狄奥尼索斯似乎是继承了从父辈中传递下来的“光荣传统”,在青年时代便爱上了一位美少年安普洛斯。

  传说,狄奥尼索斯的同性情人安普洛斯在一次打猎的途中被月亮女神重伤。狄奥尼索斯连忙赶去,他流着伤心的泪水将安普洛斯的尸体收敛整齐。谁知,众神由于要掩饰安普洛斯的死,便将他的尸体变作了一颗葡萄藤。狄奥尼索斯心痛不已,他将葡萄藤缠绕在头顶上,并且把葡萄汁所发酵成的酒一饮而尽。根据《神谱》记载:“在眩目和恍惚之间,狄奥尼索斯仿佛忘记了尘世的困扰和烦恼。”于是他将葡萄酒的做法传递给世人,为的是方便世人解决内心的苦恼,逃避现实的压力。这便是西方传说中葡萄酒的来源。

  西方人除了将酒作为解除日常生活压力的调节品之外,还常常将酒作为权力的象征看待。在古老的中东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类的文明史刚刚在此诞生和发育的时候,古代帝王的贴身侍从就常常被称作“持杯者”。举世闻名的阿卡德王国领袖萨尔贡便在青年时代承担过宫廷内的“持杯者”职务。

  为国王擎起酒杯,代表着与国王的亲密无间。而通过亲密关系掌握宫廷权力的人,往往是“立侍左右“的近臣们。由此便不难理解,古代宫廷的太监或伴读一行人,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才权倾朝野的了。无论是在自家的宴席上,或是在宫廷聚会的场景下,欧洲人常常将举起酒杯作为向他人示意甚至是示好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酒杯和与酒杯有关联的各种动作,在欧洲人的日常交际中着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西方人眼里,酒还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生命。比起东方人的狂放不羁和肆意豪饮,温文尔雅的西方人却更喜爱小酌怡情的温润和闲适。西方人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酒的美味香醇而饮酒。什么场合该饮什么酒,用什么温度灼烫酒,甚至是应当用什么形状的器皿喝酒,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和限制。不懂品酒,不懂饮酒礼仪,往往被视为是庸俗和不高雅的象征。

  在我们的国家中,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我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华夏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不得不自夸一句,我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华夏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