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回归阴馆(1/2)
半个月后,雁门郡。

  “大将军!右军师请您尽快回阴馆主持大局。”

  刘凡在夏湖汉军军营中处理军务,一名小吏入帐向他禀告道。

  “知道了。”

  刘凡平静的回应了一句。这已经是贾诩第三次派人来催促他了。

  塞南的情形他已经知道,无数流民涌入雁门。给雁门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流民慕他名而来,他自然会给百姓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他早已传令蔡邕、张钧等人动用铁城的军粮接济流民。

  另下令蔡邕向雁门世家购买粮食。又派人前往太原等郡向豪强世家购买粮食。

  雁门世家中规中矩的卖他粮食。

  而太原豪强肆意的抬高粮家,故意趁火打劫。但刘凡又不得不买粮食。

  刘凡只能将太原、上党、代郡、西河豪强世家的这种可恶的行径记下来。

  等他将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向他们算账。

  金银珠宝他有的是,即便是皇宫也没有他这种财富。但他不甘心这种吃亏。

  吞进他多少,他要让豪强世家,连本带利吐出来。

  他在鲜卑单于庭获得的财富够十万大军支持十年。

  但这种想法太乐观了,战争封赏,战争抚恤这是战争最大的消耗。

  这两点若是不处理好,势必会让军队士气下降,令士兵在战场上不敢拼命,因为他们有后顾之忧,也有付出得不到回报如枯木死灰般的沮丧心情。

  若军队没有军饷,甚至吃不饱饭,出现哗变是必然。除非是有顽强信念的哀兵。

  贾诩之所以连连催促刘凡回阴馆,是因为要刘凡出面稳定民心。

  安置流民的主要决策都需要刘凡来决定。

  流民源源不断的向雁门来。这种事情越是拖,越烦乱。

  刘凡调集徐晃部九千“骑步兵”,赵云部六千骑兵,关羽部三千五百阴山铁骑,近两万士兵囤积在沃阳,粮草齐备,随时准备进攻定襄。

  夏湖这边驻扎了两万新招募的士兵,由黄忠、张辽训练。

  这些士兵有的是雁门各地的百姓,有的是来雁门的流民,有的是太原、上党、西河、代郡慕名而来的壮士。

  他们全都是身强体壮之辈,从精兵之地,选出的精兵。

  由于他们全都是新兵,刘凡暂时让他们全部驻扎在夏湖。

  这些士兵都有武器弓箭,但是没有盔甲。

  刘凡下令申屠钢暂时以制作札甲为主,为新军武装盔甲。

  札甲比鱼鳞甲更容易铸造,也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汉军盔甲。

  鱼鳞甲分好多种,也分好多等级。越精致的鱼鳞甲防护能力就越强。

  汉军许多士兵穿戴鱼鳞甲,而那种鱼鳞甲粗糙的和札甲没两样,甚至防御还不如札甲。

  羽林、虎贲的披戴的鱼鳞甲,才算是真正的鱼鳞甲。

  而札甲的甲片是正排列,没有鱼鳞甲的紧密度,也没有鱼鳞甲那种灵活,更容易被枪、矛将甲片挑开。

  但刘凡不想充次,真正的鱼鳞甲打造出来两万套需要好几年,索性先制造两万套札甲。

  新军的武器大都来源于战利品,这些武器也要慢慢换掉,最终换成汉军的制式武器。

  除此之外,刘凡令申屠钢制造马槊。

  马槊的前端类似短剑,可以砍可削,刃部下通常有留情结,给战马高速冲锋的时候不至于贯穿对手。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

  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