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少年郭嘉和少年陈群(1/2)
回到阳翟城中,刘凡继续让黄巾做起运粮的工作。

  一辆辆的车子从在士兵的带领下从阳翟城开出,向四面八方驶去。

  人多力量大,粮食成万石的被运往各县。以县为驻点分给各地百姓。

  郏县、郾城、襄城、临颍、舞阳、昆阳等县虽然城池里的百姓和城池周围的百姓已经得到救助,但那些远离县城池的百姓依旧困难。

  这几日重点向那些乡里驰援。

  运粮队伍每过一县,这个县就从原来的死气沉沉变得生机勃勃。

  刘凡在颍川郡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极致。

  这一天,刘凡从郏县回来。带着十几骑进入阳翟城。

  城中顿时欢呼起来,无数百姓拥簇在刘凡两旁。来瞻仰刘凡的风采。

  刘凡怕马匹惊扰百姓,令骑士下马,牵着马行走。他以身作则。

  百姓们保持礼数,没有接近刘凡,但小孩们纷纷向刘凡身边靠。甚至有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都抱住他的裤腿了。

  刘凡抱起那名小男孩,把他放在墨麒麟上。刘凡牵着墨麒麟的时候,它还是很温顺的。

  小男孩跨坐在战马上,高兴的大吼大叫。

  其他小孩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他们平时只能骑竹马。骑在高头大马上是什么感觉?肯定很威风。

  竹马是一种儿童玩具,典型的式样是一根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

  后世竹马经常和青梅连在一起,组成青梅竹马。青梅,青色的梅子,指小女孩天真无邪的样子。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自从诗仙李白做出《长干行》这首诗以后,后世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刘凡做出这一举动以后,身后的十几名骑兵纷纷效仿,把一些孩童抱在马上,让他们体验一下真马的感觉。

  其他孩童和那个小男孩一样,都是一坐在马上就激动的大声尖叫。声音中有初次骑马的那种害怕与刺激,又夹杂着一些喜悦。

  这些孩童的父母守护在两边,既为自家孩子感到高兴,又对刘凡产生感激。

  就在道路的左边,一行四五个人站在那里,他们的年龄最大的看起来二十岁,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

  他们大多数都穿的衣着得体,士人打扮。只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两个衣袖上各打了一个补丁。

  “虎贲校尉真是我辈楷模啊!我陈群远远不及也。”一名十四五的少年叹道。他的一举一动非常严谨,面容也刚正,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陈群,曹**后,曹魏的中流砥柱。他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这套制度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华夏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

  陈群是颍川许县人,其家族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陈群从小奇异,颇得族中宗老喜爱。认为陈群长大后必兴旺吾宗。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

  “刘凡乃吾恩人也,吾当结草衔环。等学业有成,必辅之。”那名衣着褴褛的少年说道,他的话语很严肃,但动作有些轻佻,玩世不恭。

  “郭嘉,汝如此放荡不羁,安知结草衔环乎?”陈群对郭嘉说道,语气有些讽刺。

  “衔环”的故事来源于杨震的父亲杨宝,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并以白环四枚赠于杨宝:“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结草”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秦恒公伐晋时,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万人敌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