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植树】
复旦大学的操场上,100多号志愿者整装待发,手里拎着水桶,以及从其他企业单位借来的铁锹。

  宋维扬肩上也扛着一把铁锹,笑呵呵的举起来说:出发!

  刘子染学姐站在旁边各种拍照,不出意外,她毕业后将进入报社当记者,或者是进入政府宣传部门。关于复旦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一系列文章,让刘子染在盛海传媒界小有名气,《文汇报甚至提前向她发出了实习邀请。

  不止是刘子染,志愿者协会的其他干部也得到锻炼和发展。

  比如去年寒假组织支教活动,报名者有48人,实际支教者只有23人。这些人分为六组,由社团报销来回路费,自己解决生活费,前往四所不同的山区小学支教。

  要实现做策划和预算,要联系当地教育部门,要跟村民和干部打交道,还要在山里吃得了苦。每一个环节,都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和意志,当他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还有这次植树活动,100多号志愿者,分别前往公园广场林场烈士陵园铁路和河道沿线植树。社团只提供树苗,剩下的都需要各小组自己解决,不仅要联系植树地点所属单位,连铁锹都要自己想办法去借。

  社团的大小干部们乐此不疲,他们在服务社会同时,自身也受益无穷。

  叮铃铃!

  自行车铃声汇聚成清脆悦耳的曲调,宋维扬蹬着踏板在车流中前进,树苗绑在屁股后面,车大杠上侧坐着女朋友,大家一起唱着《阳光总在风雨后高声欢笑。

  一个小时过去,宋维扬来到火车站,招呼众人下车。

  早就跟铁道部门联系好了,大家先提着桶去接水。把自行车交给车站工作人员看管,然后抬着水桶提着树苗,步行40分钟来到荒凉的铁路沿线路段。

  就是这里了!

  铁道部门也有参与,他们组织了50多个职工,跟复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植树。这事儿可以拿来宣传嘛,拍照写文章发机关内刊,顺便再寄往报社露一露脸,政绩说不上,反正能涨面子。

  当当当!

  林卓韵手执铁锹弄了好几分钟,只挖了个浅浅的小坑,甩着膀子说:这里的土好硬,地下全是石头。

  我帮你刨。宋维扬笑着蹲下。

  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石块,估计是当初修铁路时留下的。宋维扬徒手刨了一阵,便让林卓韵挥舞铁锹,两人合作很快挖出个植树坑。

  不要把土踩得太紧,都板结了。

  水不能浇这么多,会把树苗涝死的!

  坑挖深一点,太浅了。

  铁道职工里有懂行的,来来回回逡巡指导,而志愿者们也嘻嘻哈哈的互相嘲笑。

  哐哐哐哐哐!

  复旦大学志愿者协会的旗帜,就插在铁路边上,一辆火车驶来,旗帜迎着烈风飘扬。

  火车靠窗的乘客们,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们。有看过志愿者新闻报道的,见了那面旗帜,顿时把手臂伸出车窗挥舞,大吼道:同学们,辛苦了!

  不辛苦!

  朋友,一路顺风!

  哈哈哈哈

  铁路沿线一片笑声,临近中午的时候,个个都又累又饿。

  大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布单,铺在地上当野餐布,又把吃的往上面乱扔。鸡蛋水果面包馒头饼干罐头五花八门,也不分是谁的,反正拿到就吃,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得热火朝天。

  一个女生啃着果子站起来,笑着大喊:同学们,我们分成两组,来一场赛歌会怎么样?

  好!众人轰然响应。

  郊外的春天,歌声飞扬。

  铁道职工的领队干部,看着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不禁感叹:年轻真好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