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八章 科技跃进(2/6)
米虫吞噬一定的原材料,直接构建超越时代很多的先进设备的零件。

  而这些零件在组装之后,其中一类成品,就是t880。

  虽然第一秩序的生产体系是可以高度自动化的。但t880代替的产业工人,可以更灵活的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不似机械臂,只能小范围的执行一些任务,并且想要变更,还得进行调整。

  所以t880更万能一些。

  当然,等到后期,产业规模上来,有能力奢华的各种生产线都上他个几十条,t880反而又变得价值降低了。不需要其来回奔波当万金油,机械臂虽然单一,但更专业高效。

  现在就是需要大量万金油的时期,t880甚至还能武装一下,对付那些对第一秩序有觊觎之心且付诸行动的豺狼。

  赵文睿作为堂堂统帅,偶尔狩猎行,天天当巡逻兵就不是个事儿了,没有这样主人反过来全天候伺候仆人的道理。

  所以t880的生产具有标志性,更能代表第二轮。

  到了第三轮,则是一次全面的产业格局的升级。

  是第一秩序的工业从作坊级走向大工厂的过程。

  当然,这个作坊,也只是赵文睿的标准,如果按当前的生产力,一天生产组装140台t880,且不耽误其他工业进程的工业体系,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作坊。

  换成灯塔国,这样的生产链条,那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22生产线系列,f22战机跟t880比起来固然块头大的多,但涉及的零件种类,以及生产难度,绝对是t880更胜一筹,所以将f22生产线的规模也折算一下,t880生产线的效率,跟f22生产线全力开工生产,是不相上下的。

  这样的都是作坊,那么现在的地球有几个不是作坊的呢?

  但赵文睿的认可度无疑是更高的,他的衡量标准是以星舰为标准单位的。

  一天能生产组装出一艘米诺陶斯级战巡舰,才算是标准工厂。

  觉得标准有点高?可是就连雷诺游骑兵的拖曳舰承载的舰船坞设备,完全展开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大的产业链却连那么个舰船坞都比不了,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工厂?

  就算是舰船坞一体打印技术的逼格高,可这边的量在那摆着。以赵文睿的打造的工业大厦为例,2公里边长的正三角形,高度300米,内部还有地下层,这是个怎样广阔的内部空间?内部分层可以布列多少设施,一大堆设备轰鸣运转,等于是同时在生产许多部件,还是比不过一体打印,只能说明整体产业技术差太多了。

  而那样的差距赵文睿是不能容忍的,毕竟他开了纳米虫的挂,结果就是个温吞吞,太没牌面了。

  所以他的标准,就是一幢产业大厦,就要有一个sc宇宙人类舰船坞的建造能力,当其全面转产,专项于一,能一天打造一艘战巡舰出来。

  其实生产出来,也不代表直接就能用了。哪怕第一秩序素来出精品。

  但其实这个精品,是在高规格的基础上,再以纳米虫优化,进而在某些方面的性能达成超时代效果,才精品了的。

  现在是不可能这么搞的,因为生产体系本身就不是高规格,也没有额外的纳米虫去投资每一艘产品。

  于是生产的其实就是标准产品。

  标准产品总是会在实用阶段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需要差不多45天左右的试运转,无大问题了,才能打上合格的标签。

  之后也许还需要根据舰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以之为基础,进行一系列包括武器、装甲等等的调整。

  所以真正定型,是随着舰队的完成而完成的。

  一旦定型,接下来就省力一些,缺啥补啥,相关资料数据都是成型的,直接开造,试车没问题,塞进舰队。

  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套路,所以来来去去的,一艘舰从下生产线到真正开始执行任务了,怎么也得半年。

  而赵文睿哪怕再过半年,也不可能开始生产战舰。

  因为他需要先完成产业大厦的自我复制,把规模提上来。

  十个舰船坞一齐造舰,两到三天,一支舰队就基本出来了,然后集体调整,这又涉及相关产业,因此实际上肯定不光是十幢产业大厦,还有别的设施。

  甚至还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