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事了(1/3)
一百零一事了

  王婆子的儿媳妇并没有坚持太久就招供了,确实是秦氏命她煮山楂桂枝汤混进沈氏的饮食甚至是安胎药里去。

  而王婆子也招供,秦氏命人大搜沈氏住处,且让她去庄子里要钱的事儿。

  秦氏锒铛入狱的同时,舒恰的亲事也定了下来。

  说来,还是沈家做的媒。

  舒恰的行为虽说有些趁人之危,可也是帮了舒忱;并且这一帮,可是把舒县丞和秦氏都给得罪了。

  因此舒恰若留在括苍县,舒县丞未必会给她好脸,秦氏也未必会放过她。

  ——虽说秦氏应该已经没了什么翻身的可能。

  沈家砸了大把的银子,力求把罪责加到最重——起码也要是流放。他们想了无数种让秦氏非常痛苦、又不留痕迹地死去的方法。

  最终,舒忱帮着相看,相中了钱塘那边州府的一个照磨。这照磨若是娶原配,舒恰倒也配不上。这照磨原本有一房正妻,前年去世,未留下一子半女;舒恰嫁过去虽是填房,可一来原配并无儿女,二来原配娘家也早已式微,并不大妨碍。

  舒恰也知道自己年纪并不算小,几乎快要过了花期,故而对这门亲事很是满意。

  她满意,舒县丞可未必。

  舒县丞在衙门浸淫多年,舒恰那张证词虽然没有署名只有手印,他又怎么会认不出舒恰的笔迹来。

  现在又是沈家做的媒,舒县丞立刻就觉得这是沈家收买了舒恰。因此说什么也不肯松口。

  最后还是舒恰的亲娘魏姨娘哭求了好久——到底也是自己曾经爱(睡)过的女人,舒县丞终究是答应了,却表示不会给舒恰出一文钱的嫁妆,以后也只当没有这个女儿。

  可舒恰还是风风光光的嫁了:有了舒忱给的半抬嫁妆,她哪里还看得上舒府给的那些不中看也不中用的东西。

  有人喜,就有人忧。

  这案子终于将定,秦氏被传去过堂。舒县丞也被宁城要求陪审在侧。

  说是陪审,也不过是说着好听,实则是要将舒县丞一起审问的。

  而舒县丞在公堂上,居然还很是维护秦氏——毕竟,那是他的脸面。秦氏的罪定下了,他也跑不了一个治家不严。

  治家不严这罪名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妻妾不合,往大了说,连自己家都管理还怎么管理百姓呢?

  可是种种证据摆在面前,证据确凿实在由不得狡辩,于是争论点被改成了量刑多少。

  秦氏的罪要说重也不重——她若是只杀了沈氏,甚至官府都管不了她,可誰让她偏偏杀了庶子,又命人去舒忱名下的庄子里骗钱呢?

  不过这也是罪不至死的,量刑最重也不过是黔面流放。

  得知这个结果的沈家变了主意——他们要求舒县丞休掉秦氏,将秦氏贬为官奴。

  舒县丞只犹豫了一会儿,就同意了。

  秦氏罪名已定,他的治家不严也算是定了。与其有个黔面流放的正妻,还不去休了秦氏,将这事推得一干二净……

  何况他对秦氏不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就是多情却薄情的男人——他既然能对沈氏的后事不闻不问,对于秦氏,也多不了太多感情。

  秦氏就这样,从县丞夫人成了一个官奴。没有人知道她后来去了哪里,也许是进了勾栏——其实贺峥觉得不大可能。

  也有可能,是被沈家买走了。

  至于沈家将她买回去会对她做什么,谁又知道呢。

  判决下来的那天,舒忱去牢里看了秦氏。他怀里抱着沈氏和那个孩子的牌位,站在牢门口,静静地看着秦氏。

  秦氏也抬起头看着他,忽而癫狂地笑了起来。

  她还记得,那时是沈氏刚怀孕不久,她有一天路过小花园,听见舒县丞和沈氏说话。

  沈氏肚子里的孩子也算得上舒县丞的老来子,舒县丞为此很是高兴,向沈氏许诺,若生下来时个男孩,就送他去读书,好好栽培一番,待这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就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将他培养成新一任的县丞。

  沈氏咯咯地笑着。那笑声在秦氏耳中,确实刺耳之极。

  为什么?明明她的儿子才是嫡子,要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