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 山河踏遍天暮老(五)君须记(2/4)
回首,潇洒一扁州。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
  “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
  “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
  睁开双眼,李辟尘听见耳边的读书声。
  一位年纪约莫不惑之年的先生站在前方,而自己身着白衣士子裳,跪坐于竹,四面身周,俱都是与自己一样装束的少年人。
  手中捧着竹简,上面书写着古时圣贤的话语。
  但有不同的地方,那则是.....每一位士子的身前,都放着一柄剑。
  包括那位先生所在地方,同样有一柄剑。
  “《真应册》之中,对于君子处世与君子之道,圣贤是怎么说的?”
  先生的问题向着士子们抛出来,同时,那双眼睛看向李辟尘。
  “涉,你来回答。”
  他在询问,李辟尘看着他,随后捧起了竹简。
  那上面的一切都映入眼帘。
  “回先生,圣人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李辟尘....或者说,应该是“涉”,如此的回应那位先生。
  “很好。”
  先生捧起了竹册,而对所有士子道:“念诵真应篇,你们都要记住,君子处世,君子之道,遵循圣贤之道理,一为道,二为忠,三为信,四为义,五为孝,此为重中之重。”
  “先生,敢问如何说忠?”
  有士子出声,恭敬询问,先生开口:“忠,是忠于何事?忠诚于君王,还是忠诚于国家?亦或是忠诚于自己?”
  “忠,首先立于道之下,何为道?自己坚持之路,便是道,而这道,是小道,非天下之大道。大道是什么?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去秋来,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没有战火,这就是大道。”
  “所谓乐土即道,不论是求道者,还是修行人,不论是传说中的神与仙,还是那些被斥责与痛恨的妖与魔,他们都是大道的追逐着,包括我们,包括凡人,包括芸芸众生。”
  “能让自己为乐,天下同乐,这就是大道。”
  “忠依附于道,你忠于乐土的天下,使得人民安康,这就是忠诚,不是忠诚于国君,君王不过甲子便是两代,你忠诚的是这个天下,为百姓而请命,时刻牢记你们的言行,不要被腐朽的尘土所蒙蔽。”
  士子若有所思,此时又有人问:“先生,为何五言之中,孝位列最后?”
  “先生常常教导我们,父母若在,不可远游,亲族若存,不可弃恶,我时以为,孝乃是天下第一大事,先生亦常说忠孝难两全,若是我来言,必然是选择孝而非忠。”
  第二位士子发问,先生开口:
  “人生天地,首先尊道,无道便无天下,无天下便无人生,故此道在一。”
  “人生天地之后,如我所言,必要忠,忠诚与乾坤,忠诚于天下,因你因道而生,而为何忠在信义前?你与人言谈,若是知他不忠,必然是两面三刀之辈,不论他是不忠诚君王还是不忠诚天下,手下他明白了‘叛’,那么他就没了‘信’。”
  “道在先,忠在后,信在三,而义,是人生来存续的血性,亦是德行所演变的东西。”
  “知‘道’而懂‘德’。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
  “知道了义,那么便明白了廉耻,这样对于天下的道德便已经完善,而我所说的,不论是道,还是忠,亦或是信与义,它们都是以天下为源头。”
  “唯独孝,是人自己的德行,是小,是守,而非天下。”
  “道为路,忠与道,广于信,明于义,守于孝。”
  先生的话落下,诸多士子俱都低头,同时称明白了,而那位提问的士子则是思量一番,继续道:“可我仍旧不明白,先生说孝是小,道是大,此我能理解,然无大家便无小家,可也这样说,无小家岂有大家?”
  “忠义何以在孝先?先生又何以教我?”
  先生看着这士子:“你说的不错,无小家岂有大家,天下是无数小家汇聚成的大家,而当大家有难,人人皆回护小家,那么,这天下还有大家吗?”
  “敕,我问你,聚散流沙,千里沃土与千里黄沙的区别在哪里?”
  士子答:“黄沙不可耕种,沃土可养四方。”
  先生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