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八十七 父子
邦的想法。

  父子到底还是父子,他不会做刘彻,不会做李渊,也不会做李世民。

  李胜很快安排来了午膳。

  午膳并不奢侈,只是相对精致,萧如薰不喜奢侈是出了名的,前明时在军中就是这样。

  军中将士都知道萧如薰不喜欢金银珠宝,缴获的东西要么上缴给朝廷,要么赏赐给部下,自己并不留,平素吃穿用度也很简单,行军打仗时也不搞特殊化。

  当了皇帝以后,因为很了解皇帝吃饭这方面的猫腻,所以萧如薰把给皇帝做饭的小厨房单独分离出来,设立了御膳房,让亲信大太监李胜提点,只供应皇家一家子的饭食,比如太上皇萧文奎,还有萧如薰一家四口。

  设立御膳房能让皇帝吃的东西变得高大上,到时候还能赏赐给臣子吃,和光禄寺的大锅饭形成对比,也算是加恩。

  更重要的是没了管皇帝吃喝的名义,光禄寺就无法大手大脚,若是稍微大手大脚就容易被察觉,被发现。

  宫里其他侍卫以及办事的官员,还有外地入京叙职的官员的吃饭问题还是交给光禄寺去打点。

  光禄寺再也不负责皇家饮食。

  光禄寺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吃,某种意义上也是前明的机关大食堂,公费吃喝的场所,不过管理的方面更宽泛,任何关于吃的事情甚至祭祀的贡品等等都是光禄寺负责。

  明前期,皇帝皇家和当官的人都吃光禄寺的饭,按照身份的高低也有不同的对待。

  遇到一些大的庆典,只要涉及到吃,也是光禄寺负责,采办也是光禄寺负责,各地方敬献的贡品也是光禄寺负责收纳,如此部门可谓是榨油作坊。

  说句难听的,里头的人放个屁都油裤裆。

  这里面猫腻油水实在太大,所以历代皇宫在吃这一方面都会损耗大量的钱财,肥了管采购的官员和负责采购的厨子,但是只要满足了皇帝的口腹之欲,其他的,皇帝也不是很在乎。

  这就给了光禄寺极大的操作空间,不少人吃的是脑满肠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