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医殿空了(1/2)
夜幕之下,方运走下讲台。

  一排排的大红灯笼高挂上空,依旧照亮全场,之前红灯笼的光芒像是干枯的血迹,而现在,满场的红光如同汩汩流动的血液,奔腾着,前进着,如知识之河,如文明之水,涌入圣道的汪洋大海,增强人族的力量。

  依旧在座的医家人经历了洗练,许多人的白发减少,脸上的皱纹消散,文胆更加晶莹剔透。

  那淡淡的血腥味也逐渐被杏花香气代替。

  而离去的人,并非是被淘汰,他们只是底层的基石,或被水淹没,或被泥土掩埋,后辈甚至看不到他们的痕迹,但总会承他们的恩,食他们的果。

  在方运走下讲台之前,一股无形的力量通过宁安县的圣庙传递到圣院,直达医殿。

  “咚……咚……咚……”

  医殿大钟响了七声,不断在医殿之内回荡,除了医殿之人,只有众圣能听到。

  宁安县文院内,方运落座,处处私语,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连绵不断的讨论声、辩论声甚至争执声。

  在争论的过程中,医家读书人的目光越来越明亮,精神越来越旺盛。

  杏花的香气也越来越浓。

  几位老人无声无息进入县文院,或在树后,或在庭前,或在檐下,却没有一人在意他们。

  在辩论的过程中,又有一部分人离去,这些人大都是庆国或嘉国的医家人,其中嘉国的太医令雷庐更是失魂落魄,眼中充满了浓浓的不舍,但却不得不带着雷家和部分嘉国医家人离开。

  他的所学所知等一切告诉他,方运的《瘟疫论》很有道理,自己能够理解甚至支持这条道路,但是,他终究是雷家人,不可能跟在方运后面。

  雷庐知道,一条新的圣道就在自己面前铺开,踏上便可能成大学士甚至大儒,但更会与家族决裂,若放弃,则文胆此生蒙尘,医道再难进一步。

  雷庐选择了后退。

  离开的庆国人也充满了无奈,宗家信不过学了方运医道的人,庆君更信不过。

  宁安城的夜色下,多了一些满怀愁思的医家人。

  但是,张仲景世家、华佗世家以及世代学医的豪门名门,则在不断催各家弟子向宁安赶来。

  孔城,吕家。

  “快!老爷子犯了急症,快给孙大夫加急传书!”

  “孙大夫说,他在景国!”

  “堂堂医家翰林跑去景国做什么?”

  “参与宁安县的医道文会。”

  “宁安县……罢了,快去找其他医家翰林,医家进士不行,只能吊命不能治好。”

  “周翰林也去了宁安……”

  “刘翰林在去宁安的路上……”

  “王翰林不回话……”

  “事不宜迟!快,我背着老爷子直接去圣院医殿,咱吕家终究是半圣世家,就算老爷子不算嫡系,毕竟是主家人,不韦祖圣的面子他们要给,我就不信医殿的人不帮忙!”

  吕家的门大开,就见一个中年进士背着老人跑到马车,身边还跟着一个医家进士,胸前悬浮着一本医书,散发着淡淡的光芒,笼罩那昏迷的老人。三四个年轻人跟着一起上车。

  马车疾驰,奔向圣院。

  一个年轻人道:“唉,都是方运搞的鬼,早不开晚不开,偏偏今天开医道文会。”

  那中年进士呵斥道:“圣道之争是宗家与方运的事,你们这些年轻人少搀和,别被人当枪使。宗圣虽是杂家的圣人,我们理当声援,但方运难道是人族之敌?读了这么多年书,一点分寸不懂!”

  几个年轻人低下头,一句话也不说。

  一行人匆匆来到倒峰山下,亮出世家的身份,说明来意后,几个人便乘坐机关梯直达山顶圣院,在圣院知客的带领下,快速来到医殿。

  医殿乃是一片建筑群,由三座大殿、一座广场和各种偏殿院落组成,平日里大门前至少有两位医家秀才值守,负责接待来客,但今日,在朦胧的夜色下,医殿大门大开,门口却没有一人。

  吕家人和圣院知客相互看了看,那知客朗声道:“吕圣世家之人前来求医,还望医殿慈悲。”

  吕家人顿时感激地望着那知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