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以杀止杀(2/3)
要慎重考虑。

  接着,方运看到孙膑世家、吴起世家等多个半圣世家的大儒发来传书,都是先祝贺,然后说若有机会可以合作之类话,都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只是为以后可能的合作打基础。

  方运轻轻舒了口气,这其中的意义非常不一般。

  当日《三字经》上圣道的时候,除了景国的世家,他国世家大都是派同辈的人发来祝贺传书,而现在,发传书的不是家主就是大儒,这是地位的提升,远比当上文侯的意义更加重大。

  豪门家主的待遇也不过如此。

  世界就是如此现实,但这也是“礼”。

  不过,除了兵家,这次法家的多位大儒也主动祝贺,方运没时间深想。

  传书很多,方运没有继续看,而是向外走去,不能让那些人久等。

  才气洗礼已经结束,文院中不仅有这次中举的举人和本地的官员,从玉海府前来的官员和圣墟的友人也都在门口。

  方运发现别人都很正常,那些新晋举人看自己的眼神却很不对,那眼神和看李文鹰姜河川等人毫无区别。

  方运踏步迈出圣庙的门槛,长袍落下,向众人一拱手,微笑道:“各位晨安,又发生了什么事?”

  一个排名很靠后的举人急忙大声道:“圣院下令,因为此次科举圣笔评等,实乃人族大兴之兆,特许今年的所有举人入书山!”

  方运一愣,半圣这是送给自己一份大礼啊!

  上次自己登书山以后,今年给景国的进士名额增加了一倍,只能影响几十个进士。

  这次还没登书山,半圣就以自己的名义增加入书山的名额,这影响的举人太多了。江州属于小州,每年举人的名额还不如最大州的十分之一。

  十国共九十州,今年的举人数超过三万,原本只有十分之二的举人可以上书山,数量不过六千,可现在至少多了两万四千人。

  这两万四千人都要感激方运,因为等于方运提携了他们进书山,他们以后见到方运起码得叫一声半师。

  哪怕将来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突破进士成为翰林或大学士,对方运的好处也无比巨大。

  “谢方文侯!”无论排名在多少的举人,一起向方运致谢。

  “无需客气。”方运十分高兴,书山名额的增加主要原因是自己引发的文曲星动和文曲星照,可以坦然承受这份谢意。

  葛州牧道:“方运,你要有所准备,今日文胆破碎、文宫开裂之人,数量已经过千。此事牵扯极大,虽然是天意诵文,无人敢写文章指责你,但积怨恐怕加深。”

  一旁的颜域空道:“我的见解与葛大人略有不同。我人族虽然内争频繁,但并非都是不识大体之辈。圣笔评等一出,最不堪的那一批人失去追寻圣道的可能,对方运已经构不成威胁。而其余人明白方运非池中物,又受到惊吓,自然知难而退。方运此举,既伤人,也救人。至少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人敢来景国文比文斗。”

  “此言有理。”众人点头。

  韩守律缓缓道:“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不愧是法家新秀,切中要害,好!”葛州牧称赞。

  方运一愣,恍然大悟,怪不得法家尤其是商圣世家的人更加重视自己,韩守律这话出自《商子》,又称《商君书》,乃是商鞅的圣道之书。

  商鞅这句话是说,若是为了消除战争,可以用更大规模的战争换取和平;若是为了减少杀戮,更多的杀戮也无妨;为了避免民众犯罪过多,可以用重刑震慑民众,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商鞅的法家圣道核心就是“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重刑来制止犯罪。

  方运虽然认为小罪用刑过重不好,但也认同大罪必须要重刑。后世的法律之所以越来越轻,有些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有些是为健全法治,但许多大罪却轻罚,实则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需要。诸如金融经济类大罪平民不可能触犯,而此类罪行破坏巨大,明明比杀几十人都严重,但量刑一再减少,这就很耐人寻味。

  无论是兵家还是法家都有“以杀止杀”的思想,方运此次行为除了得罪一些腐儒,却得到了更强的盟友。

  李繁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