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7章 平静的半个月(1/2)
待方运回到左相阁中的独立书房,三人才缓过神来。

  李志霄低声赞叹道:“方虚圣真是一个做实事、重务实的大才啊,此报告看似无用,实则暗藏玄机。”

  徐长庚也低声道:“是啊,这内阁的一切,其实都由我们这些人和事组成,知道每个人做什么事,自然也就知道内阁的一切。一纸报告,看尽内阁。不过,此报告非常不易,今晚,诸位怕是没时间睡了。”

  董越千道:“按照相爷说的如实写就是了,有什么难的?”

  徐长庚看了他一眼,道:“对你这种老实的家伙来说,如实写是不错,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若是如实写,那真是蠢透了。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李志霄笑道:“相爷之能,我等难以望其项背,这份报告,不可不想,也不可深想,你想得再深,能深得过方相的智慧?”

  董越千有些迷糊,笑道:“我听不太懂,倒是知道一点,祝贺两位高升!”

  徐长庚道:“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后你会知道我们两人的难处。这份个人报告,前所未有,我等既然身负相爷大恩,不能轻率以对。我看,放衙之后,我们三人当细细讨论。我在附近有一个亲戚,可暂借他家一两个时辰,不知两位如何?”

  董越千笑道:“我这人笨,少不得两位的指教。”

  李志霄却深深地看了徐长庚一眼,轻轻点头道:“徐兄有请,不敢不从。”

  到了上午七点,内阁开始点卯,之后众官各行其是。

  不一会儿,徐长庚手持已经誊写好的文书,依次发给左相阁的每一个人,并说明方运命令每个人都写一份个人报告,文书上是具体的要求。

  众人仔细推敲方运的要求,个个陷入深思,类似的文书一直都有。

  朝廷的吏部负责考评官员,记录官员的功劳过失,上级也会对下属进行评价,而且史家读书人也会记录一些事迹,还有少数人也会上疏或公开发文陈述自己功过。

  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述志令》,基本就算是一种述职报告。

  不过,新官上任要求所有属下写这种个人报告,却是前所未有,尤其明确划分五个主题。

  这是方运任左相的第二天,几乎全圣元大陆的高层和官吏都在关注方运。

  所以,个人报告之事立刻在论榜之上传开。

  少数人认为多此一举,许多人也认为此事可有可无,但是,一些高官却大加赞扬。

  右相曹德安很快得知,立刻明确提出向左相阁学习,要求明日右相阁的官吏也交出这份报告。曹德安甚至放言,若是此事有成效,便会扩展到京城甚至各地的所有衙门。

  但是,辅相以及礼部尚书都表示此事不急,看看再说。

  在柳山卸任左相后,辅相的位子也空出,最后由景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学士杨旭文担任,此人在柳山擅权时愤而辞官,后来柳山致仕,他才愿意出任辅相一职。

  不过,现在景国风起云涌,这位杨大学士开始明哲保身,不参与任何争政斗,甚至连政务也都由下属管理,基本上算是太后和景君的提线机关。

  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武国国君竟然在当天的午后颁布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七品和七品以上的官员,写一份奏章,奏章的要求,完全照搬方运的五个方面,连改都懒得改。

  此事一出,骂的有,笑的有,但是,十国各地的少数官员开始偷偷效仿,尤其是象州和密州两地,从州、府和县三级衙门都开始要求相关的官吏写一份个人报告。

  因为太多人关注方运,这就导致方运在左相阁发生的许多事都广为传扬,方运在内阁屡次称赞柳山的消息也传了出去。

  当天晚上,论榜上又有人发文称,柳山得知个人报告之事后,曾感叹道:“方运之才,吾不如也。”

  事后很多人在论榜分析这份述职报告,得出许多结论,其中有一个结论得到许多人认同,这些报告落在平庸的上官手里,毫无用处,但是落在方运这种能臣手里,不仅能把写报告之人看得一清二楚,甚至能以最快速度掌握左相阁、内阁甚至整个朝廷的运作。

  方运担任左相的第二天过得非常平静,他并没有想别人猜想得那般独断专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