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纪、轩辕黄帝 第四章 仓颉造字(2/3)
服了。你要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你若是个明君,就让大家各自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你不能忽略了大家的长处,埋没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仓颉大小也算个部落首领,你黄帝也别独揽大权不放,如果让我们来共同治理天下,共建美好未来岂不更好?”

  黄帝见仓颉这会儿说起话来倒是铿锵有力,振振有词。再看他双目四瞳炯炯有神,就知道他是个聪明的人,黄帝便想留下他帮自己做事。

  黄帝笑着道:“也罢!仓颉,既然你是个部落首领,我就不杀你了。我的宫中也正缺个日常记录的史官,你就来做我的记事官吧。”

  天下基本安定之后,一个新生的国家已初具雏形。面对这一穷二白的尴尬局面,各行各业也正急需一大批特别优秀的人才。

  这时的黄帝也坐不住了,他就跟嫘祖商量,先要制定一个好的国策,还要倡导国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为尽快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水平,黄帝和嫘祖首先以苦为乐身体力行。黄帝他们先后转遍天下各地,精心挑选并邀请了一大批非常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辅助黄帝为国家做事。

  当时去各地精选人才的时候,黄帝和嫘祖也是走过万水千山,历尽了千难万险。好在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在与各部落首领打交道的时候,先后发现了很多有特殊能力的人。

  就像风后、力牧、仓颉、常先、大鸿、离娄等等这样的人,都是一些本领极高的人,他们也都是各部落中举足轻重的肱骨奇才。

  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来就是各部落的首领,或是各部落中非常有本事的人。他们被黄帝邀请来到涿鹿都城后,都分别被任命为治国治民的首要大臣。

  黄帝将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让他们负责各领域不同的技术创造工作。

  而自打黄帝结识了这位来自白水的仓颉之后,黄帝就安排他管理各部落进贡来的牲畜、五谷以及食物、器物,管理存储等各项事宜,仓颉欣然接受了邀请。

  仓颉这个人不但聪明,做事也十分认真。开始管事的时候,仓颉就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进行记录。比如人们拿来十只鸡,他就在专门登记鸡的数量的绳子上打十个绳结。再拿来五只,他就再打五个绳结。

  人们拿来八瓢谷,他就在记录谷子的绳子上打八个绳结。人们再拿来七瓢谷,他就再在原来的绳子上打七个绳结。仓颉记录其它的事物的时候,也用这样的方法,以此类推大同小异。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仓颉每天面对的事物很少,他就精心将记录事物的每条绳索都有条不紊地放置整齐。对于所有的账目,他也心里有谱,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时候他做起事来还相对轻松。

  可是随着黄帝领地的不断扩充,整个部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还有一些不服管教虏获的俘虏或财物,也一并交给仓颉来管理。他就有些力不从心。

  这样一来,人们进贡的牲畜、谷物和其他物品就相对增加。面对这些庞大的事物,此时的仓颉做起事来就显得吃力,他常常会将以前的账目弄得颠三倒四,混淆不清。

  每当仓颉看到满地的绳结乱糟糟的时候,他的心里也跟着乱了起来。那一条条的绳结也分不清哪一条代表哪种用途了。这时他就会心烦意乱地乱发脾气,也弄得别人都很不愉快。

  以前的时候,还能用结绳记事,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录事物,现在这样的老办法再也行不通了。加上黄帝见仓颉能干,还给他加大了工作量,这让仓颉苦不堪言。

  一个冬天的早晨,山间的积雪还没融化,仓颉就跟随一群人到深山里去打猎。他们围着山间寻了半天也没看到一只猎物。

  正在大家打算往回走的时候,几个老人突然就嚷嚷起来了,原来他们都发现了野兽在雪地上留下的蹄印。

  其中一位老人道:“现在我们就往东走吧,往东走很快就能遇到羚羊。”

  另一位老人也道:“我看我们还是往北走吧,北面不远就可以追到鹿群了。”

  第三位老人也急眼了。他道:“你们还是听我的吧,如果我们一路往西,一定会追上两只老虎,若不及时打死它,说不定就错过机会了。”

  见三个老人争得面红耳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