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从哪来?】(2/3)
先看最直观的智商和执行力,我不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会输给任何人,如果有人就是咬定中国人智商低执行力低下……那就实在没的说了,我将不得不拿出一万个例子来表示中国人的强大,对方再用一万个例子表现“劣根性”,这事儿就没完了。

  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那就是把同样的任务,交给没有受过后天教育影响的100个中国人和100个美国人,看看他们谁完成的好,这个实验没法做,我们通过的现实世界的智力测试和项目完成能力,在侧证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相信这是共识。

  至于电影技术,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双方都可以跨国雇佣团队与工作室,人才流动也十分频繁,《长城》即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合作与外包,可以相当程度的打破技术壁垒,根本说不清楚电影该算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实际上许多我国团队是拥有好莱坞级特效水平的,虽然无法与漫威超级大片匹敌,但做出令人满意的特效并非难事。

  “技术差距”存在,但那条沟上已经搭起了无数个桥梁,我们的问题不是“中国的好电影没有美国多”,而是“中国几乎全是小鲜肉,没有好电影”,不是50和100的问题,是0和100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面前,随着“技术桥梁”的搭起,技术差距因素单单只能是一个因素,而并非决定性的。

  另外一个因素“资本”,虽然我国电影的预期票房仍然与好莱坞有相当差距,很难出现投资一亿美元以上的大片,但一亿美元以内是拿得出手的,事实上《长城》的投资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并且碾压了同期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几乎达到了《银河护卫队》的水平,此外,中国资本甚至已经开始在好莱坞投资,《魔兽》与《金刚:骷髅岛》中都流淌着大量的中国资本血液。(嗨呀景大小姐好美啊!为了她去买的票!)

  资本的差距的确存在,但早已没那么大了,在中国电影投资能力内的好莱坞优秀作品数不胜数,不谈那些小成本的优秀故事片,也不说年代久远的电影,近期的《神奇女侠》、《太空旅客》、《异星觉醒》、《血战钢锯岭》等等影片,悉数在中国电影资本能承受的投资区间内,实际上这些电影单在中国的票房与播放授权,也足以覆盖成本了,当然,考虑到宣传发行与院线分账,情况要复杂一些,但这只是量的有限差距,还未达到质变的级别。

  许多日韩印度电影也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差距并非是决定性的。

  也许更重要的是其进口大片的“品牌”,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无价瑰宝。倘若中国拍摄一部《太空旅客》,有勇气第一批进入电影院的人恐怕不多,但正如《摔跤吧爸爸》一样,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活跃的世界,优秀且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无论其宣发有多烂,观众都会给他足够的票房。

  这一段冗长的论述,在于说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虽然还无法撑起《X战警》、《美国队长》这种级别的超级投资,但至少《太空旅客》这种级别的电影是有投资条件与技术条件的,更偏执一些,拿起《摔跤吧爸爸》打脸是屡试不爽的。

  既然资本也不是决定性的,那总该有个决定性因素吧?

  一个看似很关键的因素就此浮出水面——

  审核。

  这个绕不过去的枷锁,的确会相当程度的抑制文化产品的内容深度,内容广度,类型选择,并且会大幅度提高创作难度,许多通顺自洽的剧情逻辑没有资格登上舞台,不得不进行生拉硬扯,失去电影原本的魅力、代入感和智商。抗日剧在这方面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直至走火入魔,扛着“正确”的大旗卖着血腥,挥霍着智商。

  好在《湄公河行动》尽力纠正了一些,我们期待有一天类似《湄公河》这样的优秀电影,无须某个政治部门扛起对抗审核的大旗。

  即便审核的枷锁如此沉重,但这仍然不是导致如今“国内电影堕落”的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每年几十部的进口影片,他们无疑都符合审核标准的,实际上很多国际大制作电影团队,他们也许比我国电影人还清楚我国的电影审核,如此之大的电影市场怎么可能抛下?我国的电影审核标准在立项和编剧阶段就会纳入考量,如今除非哪个制作人或者编剧疯了,不然绝不可能在电影中出现“讽刺中国政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