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天下将乱(一)(1/2)
我自己的事在这虚虚实实的世界里不足为外人道,而我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疑惑也在渐乱的局势中慢慢明了。

  在设想中,隋帝国的运转就像一个巨大的轮子,一寸寸轧着当世的百姓朝前行进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人有力量阻止这个巨轮,之前王薄在长白山的起义不过是螳臂当车,还没形成气候就被碾过,轧成了齑粉。我最初以为杨玄感的叛乱也会一样,之前在邙山之阴和王珪说起时,也是一样,杨玄感心中格局太小,根本不足成大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明显,杨玄感或许会失败,但叛乱却不会消停,直觉告诉我,隋帝国的末日即将到来了。

  杨玄感的计划非常明确,他首先宣称统领水军的将军来护儿反叛,向临近州郡发送文书,响应前来的有万余人,杨玄感就凭着这一万余人的人马,开始了他的谋国之路。

  因为杨玄感平时礼贤下士,也喜欢装模作样结交贤才,有一个人——李密,也预感到天下将乱,不辞辛劳从长安赶到杨玄感帐下,充当军师,为杨玄感出谋划策。

  可惜他的建议杨玄感一条也没有听,因为据传来的消息,他自以为是的想法是占领洛阳,控制朝中官员家属,再传檄逼迫他们就范。

  可是洛阳既然被称为东都,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杨广出征辽东之前,以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民部尚书樊子盖为主事,洛阳的守军虽弱,不足以应付杨玄感的兵力,但抵御一段时间也绰绰有余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杨玄感将兵力分为两路,分别从南北进发,很快杀到洛阳城下,在洛阳城东的上春门驻扎,准备攻城。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樊子盖派出的抵抗军队虽然节节败退,但至少拖延了杨玄感进逼洛阳的日程。这个时候,留守大兴城的代王杨侑也派出刑部尚书卫玄领七万大军援救洛阳了。

  在朝廷军队的眼里,杨玄感区区的数万人根本不值一提,卫玄的援军从潼关赶到洛阳时,也抱着同样的心理。

  杨玄感成大事不足,却有小聪明,他利用隋军的这一点,以诈败之计将卫玄的前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卫玄不得不暂避锋芒,驻军城外。

  这样一来,洛阳城内外正好对杨玄感形成了夹击之势。杨玄感别无选择,只有尽快攻下洛阳才可立足,可樊子盖在城中据守,以微弱的兵力苦苦相持,加上叛军没有攻城的器械,洛阳城他们根本就攻不进去。

  杨玄感在黎阳叛变的消息迟了一个月才送至辽东杨广面前,杨广一心要征服辽东,根本没有花心思在后方,如今后院起火,他不得不匆忙撤军,第二次东征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远征辽东的军队虽然在与高句丽的对抗中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兵力的骁勇却是不可小觑,大将军宇文述和屈突通各率援军南下,所有的军队都回撤,援军一到,杨玄感必败无疑。

  右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领的援军首先赶来,杨玄感想凭借黄河之险,将屈突通阻挡在河北,不让其南渡,但他的计策没有能够实现,因为后方受到了来自城中力量的牵制。

  屈突通的军队还是度过了黄河,杨玄感匆忙北撤,转而攻打长安,也就是大兴城。

  洛阳城在杨玄感围城的时候已经是岌岌可危,城中居民有很多都逃走了,丁渔儿也关了茶楼,来到了大兴城。

  在如此乱象之下,京城中的人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醉鸿渐的生意竟然变得更好了。

  京城中生活着的人,很少知道民间疾苦,我也一样。

  宇文智及的事情过去才没多久,又有一阵风声在坊间传扬开来。说是天子失德,当有德者代之。这个有德者,就是齐王杨暕。

  说实话,自从元德太子杨昭去世后,杨广再也没有立过太子,如果按顺序来,将来继承大统的人应当是排在第二的杨暕。可是过了这么多年,杨昭的儿子都长大了,杨广也没有一点要让杨暕做继承人的意思。

  上一次漳水之畔的谋划,杨暕的事情败露,虽然扯了乱七八糟的理由来推脱,杨广也因为不久之前的丧子之痛没有过分与杨暕计较,但杨暕的野心,杨广一直都是有所察觉的。

  这次恰逢杨玄感之乱来了这么一出,无异于火上浇油。我知道这件事最后必然会传到杨广耳朵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