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2章交通运输多思量,战马驽马分培育(3/4)
具和育种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土地肥力,气候环境等方面认知的落后,同样不包括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制度上的落后。
  而罗马之外就更夸张了,很多文明都还是抛荒制呢!
  也不是说在汉代当下没有效率更高的运输方式,也是有的,那就是水运。
  战国时期,一艘普通船只的运载量就是车辆运输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还少,顺流而下的话,船速还快,所以在华夏的很多战争,都是讲究一个水陆并进。
  比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依托水运,作为运输主干线,只有在没有水的地方,才用车辆作为短途运输。加上长平之战离两国的都城都才几百里,所以才能支撑起几十万大军的作战。
  只不过要是遇到像是西域那样的区域,河流是内陆河,季节河,那么船只基本上就等同于废了,只能靠车马转运,因此对于辎重车和驽马的要求自然就必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更急迫的需求上。
  战马显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驽马也不能因此就放下。
  西域随时可能生乱,不管是先期平定,还是战后恢复,粮食必不可少。运输能力提升了就有更强的作战能力,作战能力强大了才能保证边疆的安稳,边疆平稳才能让华夏中原的人们健康发展。
  这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农业的上限……
  交通的上限……
  联系在一起,便是整个帝国的上限。
  或许换一个方向来说,就是大吃货帝国的上限。
  一切从吃开始,一切也被吃限制。
  若是连吃的都没有了,谁还会听斐潜的?
  在充分的听询了双方争论的要点之后,斐潜也做出了决定……
  ……(?▽?)/……
  喧嚣散去,落下的就是真材实料。
  距离农学社不远的工学社之中,大工匠黄力正在一辆新做出的辎重车前晃悠着,时不时的用手敲击,或是拖拽一下车辆的各个部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分革车、辎车,重车,辎重,有『衣车』为辎,载器具为重。很显然对于辎重车的用途,古人早就已经是明确了下来,就是为了转运货物的。
  而在汉代之前,并没有专门的设计和生产为了军队所使用的辎重车,很多车辆其实是士族士大夫自家的车辆,军需物资主要依靠征集民用车辆实施转送。
  从汉代开始起,军队辎重车才开始由官办作坊生产,这才保证了军队的作战需要。
  黄力现在制造出来的辎重车,是在要求通用性的产物,也就是说车上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固定模块,一旦损毁,便是即可更换。这就要求这些模块是采用的标准的生产模式,也同样要求生产这些模块的工序是同样标准的。
  因为道路因素,辎重车大不起来,
  斐潜的记忆未必都是正确的,比如四轮辎重车在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被改成了两轮。
  原因很简单,四轮马车的载重能力并没有因为多了两个轮子,就使得载重能力翻倍,甚至在某些崎区的路段,行动能力反而不如两轮车。
  就像是川蜀之中,四轮车不如两轮的,两轮的不如独轮的……
  四轮车唯一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增加驽马的负重能力,可以加大车辆的负重,但是反过来车辆的负重高了就要求轮转机构,也就是轮子和车轴之间要有更大的强度和韧性。虽然斐潜后续又增加了粗浅的轴承来补充这个短板,可是依旧因为材料的不稳定和磨损的问题,导致四轮马车的负重能力并没有办法达到想象的那么高。
  同时,即便是真的解决的车辆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普通土路以及野外荒地也同样会成为高负重辎重车的噩梦。
  因此一味的提升辎重车的载重能力,在道路体系还不健全的汉代,甚至是后续的封建王朝,都是不现实的。
  什么?
  三轮车?
  没错,三轮车也被提出来过,并且有一段时间在平阳和长安之间试用过。
  三轮车和四轮车一样,都可以减轻驽马的负重,也可以在平地上置放,但是三轮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速度一旦提升起来,非常容易倾覆,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如果要为了地盘稳固而降低重心,就会导致有些地方通过性非常差,得不偿失。
  没错,所以现在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在现在这个阶段,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