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这次我们七(1/2)
曹天焦起身去把办公室的门轻轻关上,回过身后,低声问道:“老表啊,你刚才说要在厂里成立第四车间,安排成都来的这些人?”
  “对啊,怎么了?”李和平看着他。
  曹天焦皱了皱眉头,说道:“我在想,四车间是不是安排几个我们本地的师傅进去啊?要都是他们成都来的人,这万一……”
  “万一他们抱团,搞小山头,将来厂里不好管理,是吧?”李和平听明白曹天焦的意思了。
  “不止是抱团拉小山头。”
  曹天焦说道:“毕竟他们是外省来的,早晚都要回成都老家去的。他们要是走,肯定是全车间都一起走的,到时候四车间不就废了吗?瓷胎竹编这个技术不就断了吗?”
  “你的担忧不无道理,”李和平道,“但是表兄,安插进去几个本地师傅,他们就不排外,不反感了?你就能保证安插进去的本地师傅,能从他们手里全须全尾地学到瓷胎竹编的手艺?说到底,我们还是要把人真正留住,把手艺真正留在上塘厂,让他们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把手艺教给其他人,而不是靠我们安插人进去偷师学艺。这样,只会让人觉得我们不真诚!”
  顿了顿,李和平说道:“我们现在可以做的,除了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之外,就是拿真心去换真心,拿真诚去换真诚!最终,让他们以厂为家,真正留下来,留在上塘,开枝散叶,传承手艺!”
  “呃,老表,你说的这些,有点书生气了!”曹天焦叹道。
  李和平笑了笑,道:“我念完大学就进了上塘竹制厂,能没一身书呆子气嘛,哈哈哈。”
  曹天焦一听,这误会了!
  赶紧解释道:“老表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可没说你是书呆子,我只是觉得……”
  李和平摆摆手,道:“表兄,厂里的事我会安排好的,你安心做你的翘脚股东就是了。”
  言下之意,提醒曹天焦不要太过干涉竹制厂的经营和管理,这个当初在签入股协议的时候就有共识的。
  曹天焦是个老机灵人,当然听得懂,哈哈一笑,果然不再提这个事,将话题转到别的地方。
  ……
  第二天上午,张利民他们在火车站准时接到了吴三顺和一起从成都来的师傅。
  中午在厂办食堂,李和平和厂里其他几个股东,还叫上了大师傅陈昌民,一起招待了吴三顺等人。
  到下午的时候,李和平让人订
  了晚上去深圳的火车票,安排销售科的人跑一趟深圳,赶紧把吴三顺他们从成都带过来的十套瓷胎竹编样品送过去。
  韩春雷那边还等着这十套样品交给刘安知呢。
  至于吴三顺等人,他已经安排,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加班加点辛苦半个月,把剩下的990套瓷胎竹编赶制出来。
  争取尽快完成这笔订单。
  就像韩春雷说的,这笔订单只要完成,能让财大气粗的香港老板满意,那他们厂的瓷胎竹编算是立住了。
  这种高端工艺品在深圳特区的订单,肯定会源源不断发回厂里的。
  他已经打算好了,这笔订单完成之后,他就在深圳那边也学春雷茶厂一样设一个办事处,搭建自己的销售团队。
  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上塘竹业。
  和韩春雷在深圳的销售网络开展合作以来,李和平觉得合作的很愉快。不过再愉快,终究不是自己家的,虽然互惠互利,但总感觉自己的大动脉被人掐着。
  哪怕跟韩春雷关系再好,说到底,那也是别人家的销售网络。
  跟别人家的销售网络肯定是要合作,而且竹制茶具要卖得更好,还需要和更更多家的销售网络展开合作,但上塘竹制厂自己的销售网络也要铺开,这才是正理儿。
  翌日清晨。
  一串鞭炮在上塘竹制厂门口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
  李和平宣布,上塘竹制厂第四车间,正式成立,并任命年仅三十岁的吴三顺,为四车间的主任,专门负责上塘厂的瓷胎竹编工艺品生产。
  李和平为表厂领导班子对吴三顺的重视,当众承诺,四车间所有技工的招募,全由吴三顺做主,无论是招募本地技工还是外省技工,都由吴三顺说了算,厂里不加以干预。
  吴三顺当然是备受礼遇,当场激动表态,一定把四车间建设好,带领好。并向李和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