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炼铁和教育(1/2)
公元962年,1月1日,这天是元旦节。

  古代虽然也有元旦,但日期却不固定,殷代是以十二月初一这天为元旦之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时期,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每个朝代的元旦都是不一样的时间,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是以每个月的第一天为元旦之日。

  为了方便管理,梅笑寒把现代社会的时间制度也搬到了古代。每天分为24个小时,并教会了村民看钟表。

  最先熟悉现代时间制度的还是这些小孩子,对于神奇的钟表孩子总是充满好奇。

  看到时钟指向21点的时候,这些孩子就知道要睡觉。

  到了早上5:30,闹钟就会响起,这些孩子就知道起床。熟悉时间,接下来的工作推就方便多了。

  不用再听公鸡打鸣,不用再看日出日落,只要看到钟表就能确定时间。

  读书能拿到钱,参加集体活动也能拿到钱,多劳多得,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还有另外的补助。不到半年时间,文城村已经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非常富裕的村子,这个村子就是文成村。改革试点很成功,相比较于其它地方,文成村已经甩它们几条街了。

  一所学堂建立起来了,这所学校目前只招收7到15岁年龄的学生,共分为三种班,分别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班级所学的科目主要是。

  初级班:硬笔字、拼音、看图说话、唐诗、算数。

  中级班:硬笔字、写作、算数、基础几何、历史。

  高级班:毛笔字、书法临摹、中国画、基础物理和基础化学、工业基础、基础农业等。

  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并不要求每个科目都要学。当现代化理念逐渐灌输以后,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育的问题,梅笑寒逐渐的放手,准备让张云和张良去做。梅笑寒接下来想做的工作是,建立一座小型的炼铁厂。

  虽然可以选择从现代社会带一些农用具过去,但是梅笑寒决定要自己打造用刚和用铁。

  古代炼铁开始于春秋时代。那时的炼铁方法是:“块炼铁”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将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海绵铁,再经锻打成的铁块。

  早期炼得的熟铁通常叫块炼铁,它是铁矿石在八百到一千摄氏度左右条件下用木炭直接还原得到的。但是块炼铁有如下几个缺点:

  一是它不能从炉里流出,取出铁块时,炉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能连续生产,生产率比较低,产量比较小。

  二是成形费工费时。

  三是所含非金属夹杂比较多,要通过反覆锻打才能排除。

  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较低,因而很软。

  生铁的冶炼温度是1150到1300摄氏度,出炉产品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产,可以浇铸成型,非金属夹杂比较少,质地比较硬,冶炼和成形率比较高,从而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古代炼铁法和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大量采用生铁制品,炼铁方法是:

  用1100-1200度炉温,把铁矿石融化,流出后成为铸铁。

  铸铁质地坚硬,但很脆,实际使用很困难,不论是做兵器还是铁器,都不好使。但古人没有别得选择,只能使用这种制品。

  那个时候想得到一块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锻打!

  把生铁加热到接近融化,然后反复锻打,除去碳硫磷等杂质,时间够长,会得到一块钢,再反复锻打法,会得到一块低碳钢,这种含杂质很少的钢,称之为百炼钢。

  百炼钢算是铁中的极品,如果再锻打,就会得到熟铁,古人称之为柔铁。后来的灌钢、苏钢道理都是把生熟铁混合加热锻打。

  从生铁锻打到钢的办法,费时费力,产量极低,曹操为了造五把百炼钢刀,花了三年的时间。

  炼铁本来就不容易,炼钢则更难。炼钢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为气体或炉渣而除去。

  书籍记载:炼钢方法,一般可分为转炉炼钢、平炉炼钢和电炉炼钢三种方法。:

  1.转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