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盐(3)(1/2)
据明初学者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记载,晒盐法,源自于后世的山东无隶县碣石山附近的盐民。至于说这种制盐之法起源于哪个时代,具体就不可考了,或许是明初,也或许是宋代,但绝逼不可能是隋唐以前。

  诸葛亮现在拿出来的,就是这后世的晒盐之法。

  晒盐,只要知道原理,就很简单的。

  在合适的海边,建造几个池子,就可以建立盐场了。

  至于什么地方合适建立晒盐场?

  凡是能够煮盐的海边,几乎都能建立晒盐场,只要附近的海水不是浑浊的就行。

  等这些池子建好以后,前面的一排池子灌满海水,依靠自然风力和阳光的蒸发,只要不是雨雪之季节,三五天的时间,这些池子中的海水就成了饱和的食盐溶液。

  然后,将这些饱和食盐溶液引流到第二排池子中。

  这个时候,第一排的蒸发池,可以继续引进海水进行蒸发了。

  这第二排池子就是结晶池了。

  在结晶池中,饱和食盐溶液继续蒸发,慢慢就会析出食盐结晶来。

  这些食盐结晶,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粗盐,还需要粉碎成细小的颗粒,以及添加碘。但是这个时代,就是粗盐百姓都没得吃呢,诸葛亮也无法要求碘盐了。

  当结晶池中的食盐结晶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收集这些粗盐了,并将这些粗盐转移到其他地方晒干。毕竟,这些食盐结晶还含有水分,需要继续去处其中水分才成。

  结晶池中海水其实不用晒干的。

  因为海水中还含有其他有毒物质,譬如氯化镁等等。

  当然了,氯化镁也是盐,与食盐的口味差不多,只不过有毒而已。这个时代的煮盐,获得食盐中自然也含有氯化镁,但是,对于广大缺少食盐的民众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

  但是晒盐法,能够去除海水中的这些有毒物质。

  结晶池中的海水,析出一定量的食盐结晶之后,剩余的海水直接排掉,让之回归大海即可。

  晒盐,海水中最先析出的就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其次才是氯化镁等有毒物质。

  只要在食盐为完全结晶析出之前,排掉剩余的海水溶液,那么食盐中含有氯化镁等有毒物质的几率就极低了。

  至于其中的度该怎么把握,后世的数据在这个时代并不通用,却可以慢慢食盐出来。

  诸葛亮不知道后世的晒盐流程,但是这个原理他还是知道的。话说,后世只要是学了初中化学的,貌似就不可能不知道如何晒盐的吧?

  ……

  知道了晒盐法的基本原理,孙权很振奋。

  以孙权的聪明才智,瞬间就能盘算出,晒盐比煮盐更有效率。

  煮盐,一个盐工一天能煮出几斤盐?然而晒盐,一亩盐场只需三五名盐工,再有三五天的风和日丽,就能晒出几百斤盐来!这效率比煮盐强多了,而且还不需要柴薪的说。

  至于说天气问题?

  一年中只要有一半的时间是晴天,他孙权就能赚翻了。

  “既然知道了晒盐之法,咱完全可以甩开诸葛孔明单干,何必每年还要以成本价卖给刘备百万石食盐呢?”孙权振奋过后,眼神便低垂着,心中却在盘算赖账的可能性来。

  晒盐的效力极高,那么食盐的成本自然就会降到极低,甚至降到三五文钱一斤都不是没有可能。以这样的成本价每年卖给刘备百万石食盐,孙权怎么算都感觉亏得慌。

  须知,眼下食盐的市场价,基本都是百五十钱左右一斤。

  这还是江东的盐价呢!

  在汉中,或者西凉等地,盐价再翻几倍都是正常,甚至很多时候还有价无市。

  “吴侯既已知晒盐之法,那么在下刚刚提出的条件,吴侯是准备旅行呢,还是准备无视?”看着孙权低垂的眼帘,诸葛亮就知道这伙心中在盘算什么。

  前世,诸葛亮与孙权打过交代,知道这厮的秉性。

  翻脸不认人,背后捅刀,这就是孙权能干出来的事儿。

  话说,如果汉中毗邻海边,诸葛亮根本就不用为了食盐而求到孙权头上来。

  他完全可以在自家地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