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武风浓重的华夏(1/2)
……

  华夏帝国看似是一个文教兴邦的国家,但是实际上华夏帝国的百姓们骨子里都是带着武性。

  看似华夏帝国的学子文质彬彬,风流倜傥,但是从他们腰间佩戴的佩剑就可以看出,华夏帝国的学子喜好舞刀弄枪。

  华夏帝国学子腰间佩戴的佩剑可不是一个装饰,反而是开过刃可以杀人的武器。

  当然也正因为这样,华夏帝国的律法才会十分严格,不然一言不合就拔剑,这会让官员们很困扰的。

  可就算是华夏帝国的律法十分严格,华夏帝国每年还是有部分人死于械斗。

  华夏帝国的刑部尚书和法部尚书为此可是多次向朝廷中书省提议应当禁止随身携带佩剑。

  可惜他们的提议最后都不了了之,毕竟华夏帝国的学子虽然名为学子,但是他们可以随时加入军队之中战斗。

  因为华夏帝国学校里边时常用军事化标准训练学子们,虽然学校的管理还是学校的标准并没有军事化管理。

  但是军事化训练在华夏帝国的学校之中可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华夏帝国把学子们都当做预备役。

  有一点很有意思,华夏帝国的军队之中不只有男性,当然大部分还是男性,毕竟华夏帝国之中的人口还在增长。

  但是华夏帝国的军队之中也有女性,女性在华夏帝国的军队之中分别是工程类和救护的士兵。

  甚至还有些将士们在军队之中和女兵有了感情,从而成亲,华夏帝国各个州的退役将士们都有这个习惯,在军队之中寻找能够和自己度过一生的人。

  华夏帝国之中并没有什么男权女权,华夏帝国的各个州一般来说都是平权。

  男性做好男性的事情,女性做好女性的事情,并不会认为谁是谁的附庸。

  其实不止华夏帝国如此,就算是东方的大唐王朝也是如此。

  就像华夏帝国和大唐王朝嫁女儿,父母都会凑足了嫁妆当做家产让女儿带走。

  没错,嫁妆就是家产,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多少从而合理的分配家产,如果女儿没有嫁人,那么父母逝去时女儿也有家产。

  如果女儿嫁人了,那么父母兄弟就会凑一笔钱帮女儿购置嫁妆,从而使得女儿嫁过去不会受到委屈。

  女儿嫁妆的比重可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兄弟姐妹,那么嫁妆至少相当于一个家庭的三分之二的家产。

  这也是为什么嫁人要主张门当户对的道理,毕竟如果高攀,嫁妆恐怕砸锅卖铁都不可能拿出和男方家世相差无几的。

  而嫁妆不够,父母自然会担心女儿受到委屈,而男方家里就算再怎么好,女方都不可能做到多么有自主权。

  并不是女方会如此,男方同样如此,如果男方高攀女方家,那男方也不可能过得滋润。

  正因为如此,虽然华夏帝国并没有强制要求婚礼门当户对,但是民间甚至各个官吏家庭还是会尽量的选择门当户对的家庭来为男方娶亲或者嫁女儿。

  华夏帝国官方的主张是恋爱自由,但是若是连过得好不好,会不会幸福都能够保证,父母怎么可能舍得把孩子嫁过去。

  同理,男方家也不希望孩子娶一个不能帮助孩子,并且嫁过来日子都过不好的女人为妻。

  可以说华夏帝国的门当户对应该是目前世间最为严格的了,这几乎就等于一个潜规则一般在民间流行。

  当然华夏帝国的为官比例还是男性居多,有一部分女性成亲之后选择的还是回家相夫教子。

  当然学子时期的女性还是同男性一般,腰间佩戴佩剑,几乎就是华夏帝国一个传统。

  这传统在华夏帝国的陶州更是盛行,华夏帝国陶州牧龙亚汝也并不禁止这事情。

  毕竟陶州还处于发展之中,这也使得来到了华夏帝国陶州的华夏西域遗民们感到不可思议和感到武风盛行。

  上官昀和上官玥儿父女对于这事情的想法并不一样,上官昀认为这完全就是会造成国家混乱。

  而上官玥儿则认为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夸张,并且上官玥儿自己也在腰间佩戴了一把来自宛州的长剑。

  佩剑是华夏帝国的官吏们必须携带的,只不过官员们的佩剑是由朝廷或者各州政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