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而章:华夏的服饰(1/2)
第二百二十二章:华夏的服饰

  百户把目光重新看向这些身穿短褐,头戴**一统帽的华夏帝国北境百姓们面带憨厚笑容正在以物易物,但是百户的脸上却充满了谨慎。

  百户还发现这一次芬兰地区卡累利亚大酋邦的民众和国内百姓交易时竟然不会像之前那样多要点粮食,反而是有什么,他们就换什么,显得很仓促。

  “你们两个暗中去观察打探一下这个集市周边有没有什么埋伏或者异常的人。”百户做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态度淡淡的走来走去,但事实上百户已经暗中把自己的命令告诉了两个做出一副相互打趣士卒们。

  两个士卒保持互相打趣的笑容做出一副互相交谈的模样回应道:“是,百户大人!”

  百户看了看芬兰卡累利亚大酋邦的民众和德望县的百姓们,他虽然面不改色,但是心中却忧愁的想到:“总感觉要发生大事啊!”

  可是德望县百姓们还是不知不畏的在高兴的和芬兰地区的卡累利亚大酋邦民众交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德望县的百姓们也发现了这一次芬兰地区的人不会多加索要一些粮食,反而是给粮食就换。

  但是虽然淳朴的德望县百姓知道了芬兰地区的人这一次给粮食就卖,但是德望百姓还是会多给芬兰地区的人一些粮食。

  德望县百户看到这一幕,他也不知道怎么说了,百户不知道应该为华夏帝国的百姓们感到骄傲还是气愤。

  这些身穿短褐,头戴**一统帽的德望县百姓可还真是淳朴万分啊,他们给芬兰地区民众的粮食,他们都互相商量过,尽量给得差不多。

  说起**一统帽也是好玩,高阳雅君几乎把明制华夏服饰都借鉴得差不多了,当然高阳雅君也从礼部尚书李学儒那里汲取了东方唐朝风格的一些服饰。

  只不过唐朝风格的服饰也做了明制服饰的特点之类的。

  当然华夏帝国的华夏服饰也因地适宜进行的修改,因为华夏帝国地处北放严寒之地,故华夏帝国的百姓和官员们在户外都喜欢带帽子。

  而**一统帽和无翅幞头就是华夏百姓们最喜爱的帽子,其实幞头也算乌纱帽,但是因为华夏帝国官帽采用的明制乌纱帽,而且明制乌纱帽已经和唐制乌纱帽外形已经不同了,所以高阳雅君和朝廷讨论之后提议把幞头也设置为全国人民都可以用帽子。

  北地百姓们带着的**一统帽也被称之为**巾、小帽,没有帽正。

  **一统帽用六片罗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寓意为一统山河,故取六和一统、天下归一之意。

  **一统帽也就是**巾,明太祖所制,甚至还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如此看来,这种小帽确实出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之时。

  而且**一统帽也就是后世人熟知的清朝瓜皮帽,虽然满族在服饰方面的排异性十分强烈,但这顶**一统帽帽追根溯源却是华夏族的“土特产”。

  因为这帽子是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约一寸多宽的小檐,故又名**一统帽,**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

  而高阳雅君也正是用了这个:**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的口号,使得朝廷各个部门没有反对,反而令他们十分支持高阳雅君的发明借鉴的这个帽子。

  只不过华夏帝国和高阳雅君前世的明朝一般,百姓们普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百姓们全部都在蓄发,所以他们头戴的**一统帽比清制的**一统帽子要高一些。

  **一统帽可以说是华夏百姓阶层使用时间最长最普遍的一款首服,贯穿从明朝到清末始终,朝鲜也效仿明朝有的朝鲜必用,正如其王所言,乃大明孝子也。

  到清使用范围更广,只是由于没有发髻,所以帽子高度严重下降,此后一直广泛使用到建国初期,甚至今天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因为历史原因,此帽给很多人印象似乎不太好,但它却是六百年绵延至今唯一还保存的男子首服。

  华夏帝国的百姓们也十分喜爱**一统帽和幞头两种帽子,只不过幞头普遍流行于宛州和陶州,而**一统帽子流行于鲁州和罗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