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三(1/3)
Ps.祝愿各位读者朋友们,2018新年快乐,大吉大利!狗年旺旺旺!

  借着处理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罢工危机的契机,在腓特烈皇储和老宰相的默许下,乔伊将自己前世著名的德国民意调查机构,阿伦斯巴赫调查研究所,提前了65年,在6月中某个静悄悄的日子里,于柏林选帝侯大街56号,毫不引人瞩目的成立了。

  阿伦斯巴赫按照德语的意思是汇集小溪,对于乔伊起的这个名字,在腓特烈皇储看来很有些名副其实的味道。

  同样,老宰相也持同样的观点,“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的意见或许是一股不起眼的溪水,但是这些溪水汇集起来,就成了多瑙河、莱茵河与易北河,而这些河流,拥有足以改变的德国历史的力量。从源头去关注一个个体的民意,这是件聪明人做的聪明事。”

  在暮春之夜后的俾斯麦大人,也很喜欢张嘴闭嘴的大谈民意,喜欢将工人们的劳动保障、互助救济和劳动保险挂在嘴上。

  随后几次的内阁会议上,老宰相向在座的各位内阁大臣提出了,德国应该如何保证患有疾病的工人权益,如何对失业的工人给予保障,如何对伤残的工人给予赔偿,甚至创纪录的提出工人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应该享有退休养老的权益。

  与历史上一样,《工人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工人伤残和养老保险法》这三部最著名的,通行于德国与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法案,都是出自于俾斯麦大人的历史手笔,唯一不同的是,只是这些法案被老宰相提前了5-10年,放到了1879年的内阁会议上。

  作为德意志帝国的首相,俾斯麦宰相的社会保障法案是从德意志民族特性出发,而非英、法两国所推崇的,通过民主选举和投票的方式,来提出社会保障制度。

  在德国政府的内阁会议上,老宰相对着自己的内阁成员们明确的说出,“通过对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罢工危机的反思,我认为必须通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消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解决劳动者的生存问题,才能规避德国国内愈加严重的社会动乱,维护德国的大统一局面。”

  “我将向帝国联邦议会所提出的,工业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历史上出现在1883年)、事故保险(历史上出现在1884年)、退休及工伤保险(历史上出现在1889年)三个法案,并不是我的突发奇想!”

  “这三个法案,是我对德意志传统的土地容克与雇农之间,那种父权式的保护关系的继承和发扬。在座的各位众所周知,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容克们有为雇农提供房屋、提供医疗、提供教育、提供救济的传统。而我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将这种在德意志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从农村延续到我们的工业界,继而拓展到整个国家的层面。”

  “这种父权式保护关系,是我们德意志民族文化中的传统,唯有继承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才能保证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延续,唯有此才能长久地建立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认同感与共同性。”

  在扫了一眼坐在旁边,一脸认真的腓特烈皇储之后,老宰相极其严肃的讲了下面一段话,“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罢工,使我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德国,乃至欧洲现在兴起的工人运动以及共产主义思潮中,某些人正在用一个邪恶的论调,试图摧毁德意志民族,和依托德意志民族者们建立的德意志帝国。”

  “这些人所用论调,就是试图将阶级性来代替民族性,模糊德意志民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这些人正在利用由工业化产生的劳动者贫困状况,煽动别有用心的罢工和暴乱。这种做法正在,且已经危害到德意志帝国的持久性与和谐性,正在,且已经对帝国内的德意志民族融合过程,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作用。”

  “他们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准备将刚刚获得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打倒在地!”

  “我做提出的这三个法案,除了要规避可能出现的严重社会动乱,维护了社会安定,更是在政治上,要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自我认同,维护德意志的民族性,保证德意志帝国的长盛不衰!”

  “现在是德国的产业工人们,即将享受我所提出的社会保障,在不久的将来,我保证,这些社会保险制度也同样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