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理想(1/4)
其实不仅仅是又一个十分钟被延长,从皇储妃第一次催促三个人下楼吃饭起,到三个人最终下楼吃饭,时间整整过去了一个小时。

  虽然三人看着满脸愠色的皇储妃的时候,还有点惴惴不安,但是想想最后这一小时的收获,三人还是成就感满满。

  首先从报纸上美国大使馆发出的移民广告上找到了巨大的商机,即便这个商机最终还需要派人再去美国确认,但是大家估计这事八成是真的,主要是根据乔伊对前世美国铁路建设回忆。

  其次,建立在美国人的铁路建设规模将会很大的判断基础上,这是乔伊坚持的观点。那么这件事将是对德国钢铁业的一个巨大刺激,那么不对美国廉价谷物征收高额关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在皇储和格鲁森爵士适当的运作下,完全可以成为瓦解铁谷联盟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最后,格鲁森又建议皇储,以此为契机,适当的对容克们再进行一些的妥协,比如适当的农业补贴,特别是针对容克们使用国产农机和化肥上的补贴,以此尽量减缓议会中中间党的抵触情绪,以便让皇储的经济政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趁着父亲和赫尔曼伯伯在边吃边讨论的时候,乔伊把还是有些生气的母亲拉到旁边,悄悄的却又不乏自豪的告诉自己母亲,赫尔曼伯伯为她的基金会捐赠了50万帝国金马克的善款,母亲今年将会有比较充裕的资金进行慈善活动。

  皇储妃立刻被格鲁森爵士如此大手笔的捐赠给惊呆了,顾不得刚才还有的一丝小埋怨,赶紧打断两个男人见的谈话,又是一番的推辞和谦让,方才的那点不快早就烟消云散了。至于乔伊么,躲在旁边心安理得的吃起了午饭。

  赫尔曼-格鲁森是十九世纪马格德堡的工业帝国的主人,德国经济学家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教授的学生。在马格德堡,几乎所有的工业产业都在他的名下,从钢厂、机械厂、造船厂、制糖厂到矿场。在赫尔曼-格鲁森晚年,他将钢铁厂的股份卖给了克虏伯家族,死后他将自己身后所有的遗产,全部捐赠给马格德堡市政府和做为基督教主教区首扈的当地教会。

  帕特里克-巴纳比在清晨离开汉堡港的客运码头,他并没有立刻去火车站,乘坐火车去柏林。而是在靠近汉堡港,那片密集着多家造船厂的造船区附近找了一间旅馆,先将自己和行李安顿下来,而后来到造船区的附近一个地势较高地方,仔细的观察着在汉堡的德国各家造船工厂工作,并将其中不足逐一的记到自己的本子上。

  “造船厂的人员组织度低下,明显有些岗位人员冗沉,这就是工作组织效率低下的表现。”

  “对工人工作安全也很漠视,这脚手架的搭建还不如40年代的英国船厂的水平。”帕特里克摇了摇头再记上一笔。

  “造船模式落后,世界即将流行钢壳船,而这里还在进行铁肋木壳船的建造,虽然有一个船坞在造铁壳船,但是模式同样是落后英国近二十年。”帕特里克还是摇了摇头,继续写下德国船厂的不足。

  “工人工作熟练度普遍低下,那个做铆接的工人技能水平和效率,如果在英国,他早就要被船厂主给开除了。”

  “德国人船厂的机械运用程度和普及度太低,居然大部分器材的搬运还是依靠人力和畜力,现在英国早就普及机械了,真是不敢想象德国船厂的工作效率。”帕特里克继续的摇头叹气。

  随着船厂一声汽笛的响起,帕特里克掏出怀表看了看,“看起来是中午休息时间到了,我近距离去观察下工人们对自己这份工作是否足够的热爱。”

  在船厂的门口,帕特里克看着三三两两走出船厂的大门的工人们,心中继续评价道。

  “年轻,都很年轻。”帕特里克摇了摇头,“造船需要经验,没有经验不熟练的年轻人,是很难造好一艘轮船的,造船者最好的年龄段是30-40岁之间,那是要头脑有头脑,要精力有精力年纪,这些德国人太年轻了。”

  “呃,但是有一点,德国的年轻人比英国的年轻人强,他们的精气神普遍比英国的年轻工人强,有说有笑,面色红润体格健壮,看起来德国人船厂的伙食应该不错。”帕特里克给出最后的评价。

  在前天,帕特里克-巴纳比自从踏上船离开伦敦码头的那一刻起,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