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一灯大师(2/3)
句就有些不对。接着往下读,第十二句又有些别扭。等读完全文后回头再看,发现竟然又多了几处不妥的地方。统计一下,竟然足有十七八处明显不对劲的地方。

  王金龙挠头道:“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啊!”

  原剧情中,郭靖将死记硬背的《九阴真经》总纲念了一遍,天竺僧轻而易举的就翻译过来了,怎么轮到自己就不行了呢?是自己的口音问题,还是一灯大师的水平问题?

  一灯和洪七公倒是没想那么多,就总纲本身讨论了起来,试图用自己的武学知识将不妥的地方修补起来。

  王金龙则在原地转了两圈,忽然对朱子柳道:“朱兄,麻烦你一件事,将总纲部分重新抄录。如果有不认识的错别字就问我,务必将经文复原。”

  朱子柳看了看一灯,一灯冲他点了点头,他才答应一声,取来纸笔,在一旁的矮几上开始抄写。

  一灯大师的身份太高,他发现经文中的错误,一一指点出来要王金龙改正的话,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感觉像是教训王金龙似的。由朱子柳指出这些错误并和王金龙商讨改正,就成了互相讨论,就自在多了。

  两人这样逐字逐句的对照下来,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不多,毕竟当初王金龙是照着原文抄写的,即使有顺手写成简体字的情况也不会太多。不过口音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即使王金龙和朱子柳说的都是官话,也免不了有些差异。都说汉语的情况下互相能听懂,可用来用汉语念出梵语的发音,问题就大了。

  宋朝时的官话,是以汴梁话为标准的。王金龙的现代普通话和继承自杨铁心的江南口音,都和汴梁话差距很大。一灯大师和渔樵耕读四人,全都是大理人,口音就更不标准了。幸好在场的还有一个洪七公,他号称北丐,主要活动区域正是北方,而此时的北方,指的正是汴梁一带。所以,由洪七公来诵读经文是最合适的。

  即使诵读经文只是很简单的事情,可也让洪七公感觉自己不是白占便宜的,还是有点用处的。

  由洪七公用标准的汴梁口音诵读经文,更加贴近梵语了。毕竟黄裳当年就是个官员,汴梁口音是必须会的,用汉字音译梵文,当然用的也是标准发音。而更加准确的梵语,也让一灯大师听得更加确切,一下子修改了大部分错误,但最后还剩下六七处,始终无法搞明白。

  最终一灯大师只能无奈的叹道:“我的梵语还是不够精通,实在无能为力了。要是我师弟在这里就好了,他定能翻译的清楚明白。”

  洪七公问道:“你师弟是什么人?他现在在哪?”

  一灯大师道:“我师弟是天竺人,佛法造诣极深,另外对解毒极有研究,擅长治疗各种毒伤。他时常往来中土与天竺,但此时却远在天竺,不知什么才会再来。”

  洪七公叹道:“天竺距此十万八千里,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王金龙没想到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原点,他不甘心的问道:“难道除了天竺僧,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一灯大师道:“这却未必,精通梵语的高僧还有不少,比如我师叔天德大师,梵语说的和天竺人毫无区别。”

  王金龙听的一愣,原剧情中可没有这个天德大师。不过出现这么个人物也不算奇怪,一灯大师出自大理,而大理世代崇佛,天龙寺就是大理皇家的家庙。一灯大师出家后为什么不在天龙寺待着,却跑到大宋境内,原因无从得知,但他确实有师门有长辈,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不知道天德大师是什么人,但他既然是天龙寺的僧人,应该可以信得过,王金龙立即一拍大腿道:“那咱们就再跑一趟大理,拜见这位天德大师!”

  一灯大师有些为难的道:“这个……我还是修书一封,让朱子柳陪你们走一趟吧。”

  王金龙和洪七公一听就明白了,一灯肯定有什么隐情,不能或者是不愿回大理。两人对视了一眼,王金龙点头道:“这样也行,有大师的书信,还有朱兄引见,就足够了。”

  一灯大师也不废话,立即开始写信。洪七公则皱眉道:“还要去大理?我还有其他事情,只怕没那么多时间。”

  王金龙略带不屑的道:“你这个帮主基本上不管事,有什么要忙的?”

  洪七公白他一眼道:“少管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