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读空气(中)(2/3)
度……
  等下!
  钟曼点了暂停,感觉自己好像错了过了一些信息。
  她把视频倒回去,从头开始看。
  这次,她拿出了摄影系毕业生的思考方式,从更专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且,能够随时回放的视频,也比直播形式要便利太多了。
  多看一遍,就多了很多新想法。
  首先是质感。
  从视频的观感上看,虽然是第一视角,虽然是直播+转录,可是视频仿佛大片般的质感还在。肯定是动用了专业级别的设备,也许还有高等级的人工智能调节,才能在无后期的情况下,实现从外景到内景的无缝过渡。
  别看市面上大部分消费级摄影设备,都能有所谓的“自适应”能力,可就是那几毫秒的明暗、色差,给人的感觉就要掉档……
  细节,细节才是最烧钱的!
  如果再考虑便携式、微型化,只瑞雯自带设备那个投入,就能秒杀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主播团队。
  直播的每一秒,都是信用点燃烧的噼啪声。
  包括那传闻中三个多小时的空镜头!
  然后就是运镜。
  有好设备不会用也是白搭。钟曼就不再考究审美了,也没必要。她只看最基础的表现——就算是直播,瑞雯“掌镜”的感觉仍然很稳、很到位,不管是和谁正面相对,始终都能照顾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准确框住对方下颔到胸口这么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
  给观众的感觉是,好像她的视线永远都是那个水平线上。可问题是,人的高矮不同、身体结构不同、行走坐卧的姿态不同,又哪有固定的“水平线”呢?
  也许有人会说,瑞雯使用的是微型化、与人眼分享视角的“所见即所得”傻瓜式设备,想要限定视角,只要调整视线,再简单不过了。
  呵呵,如果真有人这么说,钟曼会很乐意把“傻瓜”这个词儿拍到他脸上。
  不管是什么样的设备,在行进间拍摄、或者面对动态目标的前提下,限定拍摄区域都是很困难的。
  这种运镜,基本上都是与人类观察世界自然模式相悖的。摄影师也是人,也需要看路、判断距离、掌握平衡,而且越是那种“分享视角”的设备,就越是挑战掌镜者的分辨力和控制力,类似于分心二用、指东打西。
  非专业人员很难体会其中的难度。
  钟曼在上学的时候,可是见多了学长因为这种事情栽跟头——那是真栽,能摔掉门牙的那种。
  所以,即便是马上进入22世纪,绝大多数摄像师,宁愿去扛传统摄像机,最多加个云台;或者花大把时间去考外骨骼驾驶证,再进行专项改装,也不玩“所见即所得”的傻瓜设备。
  可现在,钟曼从瑞雯的直播画面中,特别是她从台阶下进入大楼,再到接待室这么一个过程里,接触、路过了至少十多个人,却没有看到任何仓促、别扭的视角转移,简洁流畅到好像是已经剪辑好的一样,从开始到现在,没有一点儿失误。
  那种从容,就好像瑞雯本身就是一台自走摄像机,剪除了所有属于人的自然本能的干扰属性,只保留人脑智能的这一块儿,为这场直播服务。
  这样一来,直播都不像直播了……
  幸亏在经过一些具有反射面的场景时,还能看到瑞雯惊鸿一瞥的身影;包括在接待室一些自然的起坐细节也可以证明。否则钟曼都要怀疑,镜头后面的瑞雯,其实是带着大量外设,全副武装过来的。
  嗯,摄影系那些眼高过顶的学长,指不定到现在也这么认为!
  这种专业水平……
  不,想想瑞雯的年龄,只能说是天赋,能让摄影系老师流口水,让学长学姐们撞墙自闭的超强天赋!
  不知不觉间,钟曼又看到了三闸公司对接人员进入接待室的那一段。
  她看着瑞雯的视角,从室内无意义的陈设移转过来,精准捕捉到目标颈下至胸口这段位置,以领口领带为分界,形成了近乎完美的等比四分结构……
  我擦!
  钟曼以拳砸掌。从进餐厅到现在,她一根菜叶子都没吃,此时却好像将整筒的冰激凌一口吞下肚,整个人打个激零,寒气外冲,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喂喂,这是直播,非剪辑!
  对这样浑然天成的运镜手法,难道观众不应该欢呼赞叹,顶礼膜拜吗?可网上的热词,唯一相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