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坦克和雷达(1/2)
南海风云录</a>
  “山猫”轻型坦克整车全重15吨,焊接处理,长4.9米,宽2.5米,高2.4米,车体采用垂直装甲,厚度15mm,炮台前部装甲30mm,侧面和后方装甲18mm;
  乘员3人,装备了一台98马力的柴油机,公路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越野时速20公里,爬坡角度35度,装配通气管,涉水深度3米。
  在武器装备方面,“山猫”轻型坦克装备了一门50毫米直射炮和2挺机枪,一挺9mm口径的在车体内,与主炮同轴,另一挺12mm口径的在车顶上。
  “猎豹”中型坦克整车重24吨,焊接处理,长6.2米,宽3.4米,高2.6米,车体采用了倾斜装甲,车体厚度为30mm,炮台采用整体铸造方式,呈半圆型,像一个钢盔扣在一个坦克底盘上,前部厚度为60mm,侧面和后部厚度为30mm,不过由于铸造工艺问题,这种炮台的成品率不太高。
  由于炮塔比较低矮,造成内部空间不足,所以坦克的乘员只能有3位。它装备了一台38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公里时速38公里,越野时速20公里,爬坡角度32度,装配了通气管,涉水深度3米。
  “猎豹”中型坦克装备了一门35倍径的75mm反坦克炮,并且配备了专用的穿甲弹,能够在500米的距离上,穿透70mm的垂直钢质装甲。另外,车上还配备了2挺机枪,同轻型坦克一样,一挺同轴机枪,一挺车顶防空机枪。
  除了这些标准的装备之外,这三款坦克还装备了最新式的无线电通话系统,不仅可以在远距离同后方用电报通讯,还可以在10公里的范围内相互交谈,更方便大规模使用坦克时的指挥和协同。
  此外,除了这三款基本型号的坦克外。联邦陆军还在这三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山鼠-a”型指挥坦克、“山猫-a”型喷火坦克、“猎豹-a”型指挥坦克、“猎豹-b”型路桥坦克、“猎豹-c”型扫雷坦克等型号。
  不过,联邦陆军相对来说比海军和空军要弱一些,由于南海联邦的国土大部分是岛屿,所以联邦的防御力量主要是靠海军和空军。而陆军在近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进攻计划。所以联邦国防部并不打算生产太多的坦克。只是少批量的装备1到2个师,一边加强陆军的作战能力,一方面进一步在实战中。检验这些坦克的实战能力,为陆军武器研究所提供改进的数据。
  除了为联邦陆军提供坦克这种未来的陆战之王,刘芾还做了一件工程非常大,但是从长远看非常必要的事情,那就是在联邦领土的外围,布设一个预警雷达网。
  雷达这种东西,联邦海军已经在大型水面舰艇上装备了部分实验型号,不过由于发射功率和体积问题,使用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但是路基雷达就不一样了,它不用在苛求体积、耗电量和散热量了,这样一来,雷达的功率可以加大、扫描的区域也可以更远,所以刘芾准备把这种新型的探测装置充分运用在南海联邦的国防上。
  按照刘芾和国防部的设计方案,在南海联邦现有的领土上,总共需要建设大概20个分米波雷达站,它们的对海探测距离有120公里,能够分辨出舰队或者护航船队的大概位置,误差在200米左右。
  这些雷达站主要被布置在吕宋岛、萨马岛、棉兰老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岛,东帝汶岛和小巽他群岛上,主要用来做一些警戒工作并培训日后所需的雷达部队。
  由于传输距离等问题的限制,这些雷达站基本在一个区域内由一座指挥中心负责信号分析和维护,而这些指挥中心再通过无线电通讯,与位于加里曼丹岛上的国防部信息指挥中心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除了这些对海的搜索警戒雷达之外,刘芾还特意安排修建了十多座对空雷达,不过由于这时的对空雷达的搜索距离还比较短,这些雷达大多设置在空军机场、海军基地或者重点地区附近,一边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检验,一边承担部分预警功能。
  如果看到联邦雷达网的布置图,大家很快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联邦的首都和工商业最发达的台湾岛上,连一座雷达站都没有设立。这其实不是刘芾或者联邦国防部大意或者疏忽了,而是特别这样安排的,因为南海联邦要迁都了。
  经过了2年多的建设,位于加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