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太和城除妖(1)(1/4)
尤列斯奇辞官回乡之前,亲自到王升家负荆请罪,同时他家的公子潘东奇挨家挨户代父谢罪,这父子俩人的举动迎得了潭城百姓的赞扬,大家茶前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这事。一个皇上的亲外甥,朝廷的侯爷千岁,能勇于改正错误,赤祼上身负荊请罪,这不是写小说那么简单,这需要心胸和肚量,更是要有拉下架子和脸面的勇气。潘亦正负荊请罪不仅在潭州民间成为佳话,连皇帝老子也下圣旨全国通报表彰;尤其是潘东奇代父赔罪的举动更令元朝皇帝高兴,他在朝堂上说:“如果我族子孙都能像潘东奇那样,朕何愁大元江山社稷?”于是,皇帝下诏书封潘东奇为世袭潭州侯,但是潘东奇却坚决推辞掉,他当着皇帝的面说:“姑爷爷,我要凭本事一步一步地干出名堂来。”

  朝廷任命他为潭城县令(中县)兼副千户(中千户所)。二十三岁的潘东奇就这样开始走马上任了。随后皇帝亲自下书督促他与王小玉完婚。俗话说:爱屋及乌。这皇上喜欢外侄孙,封他比侯爷千岁,可是他死活不肯受封,皇帝听说王小玉又仅美貌可人,而且才华出众,十分高兴,就将这笔情义送给了外孙媳妇了,万岁爷亲笔题书,封王小玉为“五品宣命夫人王良玉”。万岁这封号可大有讲究了,他不仅封了王小玉五品官宣命夫人(元代皓命夫人的称呼),而且还給孙媳妇御赐名字:王良玉。这不仅在元代是绝无仅有,就是华夏各朝代也是罕见的,足以说明皇帝对潘东奇的喜爱程度很高。

  潘东奇在县令一职上干了三年,深得百姓喜爱,潭城百姓曾自发上万民伞,为潘东奇请功。三年后,他被调到上京,任燕京知府(大都行政军事长官,犹如今天的北京市委书记。),在任三年,将元朝的首都治理的井井有条。随后就晋升为燕京万户侯,官至正三品。潘东奇真正的人生就是从这一个官职开始的,因为他是首都军政首脑,他就有守城拒敌之责。所以,在绝大多数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之时,他潘东奇选择了押后,这也促成他与后来的明成祖结下了极其深厚的交情。当年明军攻打燕京三次都无攻而返,朱槺在吴允义的协助下,密会潘东奇,潘东奇爽快地说:“我就是在等你们,否则我一家人早就离开这里了。”和平解决了燕京古城,不仅让朱槺得到了一位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代贤臣;而且还让朱槺有了抢夺皇位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潘东奇送给明成祖一个当皇帝的基地。当然这是后话,以后会有详细叙说。

  潘亦正(尤列斯奇)在王升父子的坚持下,将全家人搬到了王家住下,这一住就是三个月才上京城复命,办理退休手续。

  关于潘氏父子以后的事,本书后面还有详细叙述,我们暂时放下。

  太和城,南诏国的都城(该城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城郊的太和村,此城于明朝时期被毁和荒废。)它是最先把洱海平原推向历史舞台的西南古都之一,公元737年,皮罗阁赶走了原来居住在太和的“河蛮”国及其族人,占据了这座已经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城池。739年,皮罗阁将南诏国的统治中心从巍山正式迁到太和城,这对南诏政权日后的发展极其重要,也使苍洱地区成为南诏政权展现自己能力的广阔舞台,在随后的二三百年期间内,南诏人在不断对外扩张势力的同时,也不断修和完善太和城的城市功能,使太和城成为华夏西南边陲重要都城。

  太和城建在苍山佛顶峰和五指山之间的缓坡上。在那里,苍山的险峻在古城的西面成就一道天然屏障,洱海水域又在古城的东面隔出一片苍茫,显然,要想逾越苍山和洱海都是非常不易的。因此,根据地形特点,南诏没有必要像中国大多数城市那样建造方形城,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外形。就太和城的防御而言,主要是加强南面和北面的防御力量,城墙主要着力建造南北两道。许多人曾经据史料推测,由于有苍山和洱海作为屏障,所以太和城只需要建造南北城墙,西面向苍山敞开,以山为墙;从西面苍山佛顶峰处以内城金刚城为点,向东呈形状延伸。虽然是以南北两道城墙为主,但是内城金刚城的西半部城墙和外城南北城墙的西段,实际起到西城墙的作用。型墙体,就是在苍山与太和城之间增加的一道人工防御。从今天残存的城墙基址可以看出,除了在核桃山上的一段城墙大多随山势曲折外,南北城墙基本平直向东延伸:北城墙的西端经佛顶峰东麓的缓坡后,依山势自然向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