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幼骥伏枥,志在四海】(1/2)
北京万芳亭公园,在明代叫做玩芳亭,最初为元代官员的别墅。
  改朝换代,别墅早已毁败,只剩一亭屹立不倒。经过此亭沿官道南下,不久就能抵达涿州,往西可去山西,往南可去河南。
  明代官员遭遇调任或贬谪,亲友常送其至玩芳亭。在亭中备酒食依依惜别,文采好的就会写送别诗,渐渐成为文人心中的送别代名词。
  玩芳亭紧挨着凉水河,距离北京城墙又近,且景色优美宜人,自然是上巳踏青的好去处。
  河边早已聚了许多小贩,卖些瓜子、花生、蜜饯、蒸糕之类。小贩们半夜就准备完毕,晨钟一响立即打着灯笼出门,等着守城官兵打开城门。
  今日上巳郊游,听说皇帝、皇后和太后,也已全家去了好山园,官员和平民自然也蜂拥出城。在内阁政令之下,朱元璋时代兴盛的上巳踏青,再度成为全国人民欢庆的节日。
  等王骥等人来到玩芳亭,有些小贩已经卖完归家,脸上挂满了欢喜笑容,决定明年定要多备些货品。
  “杏花来一枝。”王骥对河边一个卖花姑娘说。
  卖花姑娘穿得很朴素,见到英俊的贵公子,顿时红着脸说:“公子,一枝八……五文也行。”
  新钱1两银子恒定为500文,因此正德通宝铜钱非常值价。北京的米价,一石在600文至800文之间浮动,5文钱可买一斤米,一枝杏花卖5文钱可真够贵的。
  5文钱买一斤米,不要觉得物价很低,相反已经非常高昂。
  古代稀缺营养摄入,基本靠主食为生,若是干力气活还想吃饱,每人每天就能消耗一斤粮食。一个月下来,需要几十斤粮食打底,全吃大米就得200文钱,一家三口至少五六百文钱。而生活开销不光是主食,还有油盐酱醋茶柴,还得交税,还得穿衣,小民怎么消费得起?
  因此,大部分老百姓,都以吃粗粮为主,而且还不能真正吃饱,每顿白米饭、白馒头只是奢望。
  王骥也没有还价,掏出一枚幺银(一角钱):“只要一枝。”
  卖花姑娘喜滋滋找还45文钱,连同杏花一起递给王骥:“公子您拿好。”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三上巳踏青,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赏杏花。可惜玩芳亭没有杏花可赏,精明的百姓便折花来买,富贵人家也不差那几斤米钱。
  王骥拿着杏花返回马车,书童正在跟车夫闲聊,旁边一个青楼侍女俏生生立着。
  “常姑娘,请下车吧。”王骥说道。
  潇湘馆的清倌人常梦兮,掀开车帘莲步而出,微笑着接过杏花说:“多谢公子。”又转身吩咐侍女,“怜儿,把车上的食盒拿出来。”
  玩芳亭已经被一群文人霸占,王骥等人只能在河边玩耍。寻得一块野花遍布的草地,铺一层布匹,将各种酒食置于其上,侍女怜儿甚至拿来了两只风筝。
  “良才,快过来,你们怎的独自一处?”李瑛在远处招手大喊。
  毕竟是一起长大的玩伴,王骥只能给对方面子,便移去跟大明勋贵子弟、欧洲贵族子弟们一处。
  家里的幼童,一直是黄峨在管教,直至蒙学才随老师读书。
  王家的家教挺严,王骥自然也受到影响,他跟纨绔子弟没啥共同语言。就连逛青楼,也是被李瑛怂恿的,且只跟眼前这常梦兮聊得来,纯粹在清倌人那里听曲诉衷肠。
  别看王骥长得人高马大,还有四个月他才满十四岁,不过也可对外宣称虚岁十五。
  清倌人常梦兮年方十八,王骥将其视为可以说话的大姐姐,有什么烦恼委屈就去清倌人那里倾诉。
  穷孩子的烦恼是吃不饱饭,书香子弟的烦恼是科举无望,王骥的烦恼则是找不到存在价值。他的四书五经还算凑合,数学物理也还凑合,武艺兵法同样凑合,除了相貌英俊之外,其他一切都普普通通。如果他作为游戏人物,能力数据化之后,估计一水儿的60,只有魅力值是95。
  偏偏家里的老爹厉害,大娘子黄峨、宋灵儿也厉害,王策、王素、王澈、王骐几位哥哥都各有所长。
  王策骁勇凶悍,武艺超群,已在吕宋自立建国。
  王素是物理学社成员,数学、物理、天文、机械……样样皆通,做驸马正好有空闲搞学术研究。
  王澈作为宋灵儿的次子,可谓文武双全,如今只有十七岁,却已高中贵州举人,正摩拳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