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妙手偶抄】(2/3)
刻也分到纸笔。他懒得搜肠刮肚,低声问沈复璁:“先生,我那首《竹石》,你可曾宣扬出去?”

  “没有。”沈师爷摇头笑道。

  “那正好。”王渊迅速把郑板桥的诗抄下来完事儿。

  在座文士估计早有准备,一个个假装思索,下笔时又干脆利落。贵阳附近皆为竹海,他们最不缺的便是咏竹之诗,直接把旧作写出来即可。

  席书也八面玲珑啊,为了照顾贵阳学子,考试题目出得很简单。现在又照顾贵阳文士,把诗会的主题也出得简单,无非就是让这些家伙尽兴而已。

  专好诗词歌赋的文士,卵用没有。但他们背后,都是贵州大家族,席书想要推行教化,必须倚仗这些才子骚客。

  一刻钟之后,十多篇诗作摆在案头,请王阳明来品鉴高低。

  王阳明随手抽出一篇,是越家某文士写的:“习习东风渐,苍苍竹色新。伏波千里碧,高下满楼春。”

  此人有抄袭唐诗的嫌疑,而且只改了几个字。

  “好诗。”

  王阳明也不拆穿,在赞许的同时,又带着笑意看向作者,把那人看得心虚低头。

  连续鉴赏好几首,只有席书和宋炫的诗作,能入王大爷之法眼。

  “咦!”

  王阳明终于看到那首《竹石》,微笑点头道:“此篇佳作,诸君请共同鉴赏。”

  首先把诗传给席书。

  席书只觉眼前一亮,又看到作者名字,顿时举杯饮尽,赞道:“此诗当佐酒三杯!钝窝先生,你来品一下。”

  宋炫接过诗篇,心中默诵两遍,也举杯喝酒:“此诗不但应当佐酒,我还想为它作一副画。”

  在座文士都觉稀奇,当即不顾礼仪,纷纷探头过来围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文士大声吟诵,不由拍手赞叹:“以诗观人,足见风骨,此为君子诗之典范。我也当佐酒三杯。”

  另一个文士问道:“敢问这位王渊先生是何人?”

  王渊立即起身说:“小子不才,不敢受先生之称。”

  众人大为惊讶,没想到此诗作者竟是少年,全都开始思索究竟是哪个王家子弟。

  就连宋公子都难以置信,他只知王渊八股做得好,没成想居然还会写诗!

  沈师爷捋着胡须介绍道:“此子名叫王渊,吾忝为其蒙师,席副宪为其座师,阳明先生为其业师。他还曾在宋氏族学求学两载,亦受过钝窝先生教导。”

  “果然名师出高徒!”

  众文士纷纷赞叹,也不去想王渊是哪家子弟了。

  沈复璁是真的会说话,明明王渊写了首好诗出来,硬生生借此把王阳明、席书、宋炫,以及他自己夸了一遍。

  宋炫虽然没有亲自教过王渊,但好歹是他宋氏族学出来的。在接受恭维的同时,也不吝提携,笑问道:“王渊,我记得你年龄不大吧?”

  王渊拱手道:“刚满十四岁。”

  “神童也!”

  众文士更加惊叹不已,贵州哪出过这般俊秀人物?

  在一片称赞声中,宋炫对王阳明说:“学生都如此优秀,阳明先生定然才深若海,不如请先生也作诗一篇,让我等蛮地文人大开眼界。”

  这种装逼的事情,王阳明十多岁时经常干,随口念诗就能震惊四座。可他现在早已内敛,只有兴致来了才会写诗,懒得跟眼前一帮穷酸文人厮混。

  “若虚。”王阳明唤了一声。

  “弟子在!”王渊立即起身。

  王阳明问道:“我也没教你如何作诗,你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王渊瞥了沈师爷一眼,瞎扯道:“先生近日让我背诵古诗,或有所得,今天稀里糊涂便作了一首。”

  “既如此,”王阳明坏笑道,“你来帮为师作诗一首,点评今天的诗会。”

  作你妹的诗啊,还要用诗点评诗会!

  王渊顿觉头疼不已,一时间想不出该抄哪首。他拖延时间道:“先生,我可以先品鉴一下在座诸位的诗篇吗?”

  “拿去。”王阳明把其他人写的诗稿递过来。

  王渊装模作样品诗,大脑却在飞速运转。突然,他对沈师爷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