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进退(2/4)
性情大变。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他自然要为自己和儿子做打算。
  彭均自己可以做到“知进退”,却担心儿子闯祸。
  所以,要求儿子们平日里行事低调些,莫要仗着自家出身不得了,就为所欲为。
  “陛下出身微寒,重情义,体恤百姓,同时,恨飞扬跋扈之人,恨他们鱼肉百姓,恨他们恃宠而骄、得寸进尺。”彭均轻声说着,彭宪认真的听。
  “父亲虽然是陛下元从故旧,开国勋臣,但也不能仗着身份为所欲为,你们更是如此。”
  “记住,陛下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他说过让勋臣们富贵,就一定会让勋臣们富贵,可一旦有人踩了陛下的底线,陛下要做处置,是不会犹豫的。”
  “孩儿明白。”彭宪点点头,他当然明白父亲让他看《汉书》的用意,所以不会如同书呆子般死读书。
  彭均却摇摇头:“你不一定明白,你现在明白的这些,无非有助于自保,但将来想要道路通畅,还要多琢磨、多长一些见识。”
  “陛下的雄心壮志,细节方面,外人很难看清楚,只有用心去想,才能想通。”
  “孩儿也有琢磨过的。”彭宪觉得自己的心里话,有时该适当说出来。
  “你说说看。”
  “是,孩儿以为...”
  彭宪认为,皇帝是个“拎得清”的人,对开国勋臣,该给的富贵,都给。
  但也三番五次“提醒”,提醒勋臣们“一定”要管束家人、部下,不得行为非作歹之事。
  这种“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看梁、武两家一直以来都是低调行事的模样,再看外戚黄家那与人相处时“慈眉善目”的作风,就能明白这“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梁公和武公,是皇帝儿时玩伴,皇后是皇帝枕边人,所以他们明白皇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也明白踩皇帝“底线”的后果是什么。
  所以,如果有勋臣子弟敢乱来,闹得太过分了,皇帝真是会杀人的。
  彭家也不例外。
  而且,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任何可能对皇权造成的威胁,做了各种布置。
  所以,别看皇帝明面上对开国勋臣们“和蔼可亲”,可一旦勋臣们不知进退,“踩底线”,真是会因为“谋反未遂”,而全家倒霉。
  至于更深层次的“底线”,彭宪认为,皇帝鼓励勋臣们经营产业,但放贷这种事情,要适当控制,更多的是办实业。
  以黄家为例,明明黄家的钱庄实力雄厚,光靠向民间放贷就能日进斗金,但钱庄却有意控制放贷的类别,。
  经常以“低息”,向各类作场放贷,解对方燃眉之急,以作场、商号为主要放贷对象,而不是升斗小民。
  皇帝办海贸,明显倾向鼓励各地多办作场,商号多进货,让更多的作场主、商贾们从中获益,进而雇佣更多的百姓,让百姓也能获益。
  而不是让海贸单纯的给皇家以及勋贵们捞钱。
  彭宪对此作了总结:“所以,家中产业,还是要以实业为主,陛下想要靠实业撑起海贸的不断发展,让国家和百姓都受益。”
  “勋贵们若能以实际行动支持陛下的想法,而不是想着对百姓放高息贷款赚钱,陛下会很高兴的。”
  儿子居然能够“无师自通”,彭均高兴之余有些不敢相信,但又不能问“是不是有人教你这么说的”,长舒一口气:
  “你能想明白就好,陛下当年说过,将来富贵了,不会忘了我们,他做到了。”
  “但是,共富贵的前提,是我们这些元从故旧守规矩,行事要有分寸、知进退,不能仗着资格老,不能仗着是皇帝的家乡人,就为所欲为。”
  “开国以来,皇帝很少杀官员,能不杀就不杀,这是他心软么?是他不敢杀么?不是。”
  “是他有绝对的信心,可以压制文武百官,所以不需要用滥杀来作为震慑的手段。”
  “甚至,还改杀为流放,软硬兼施。”
  “文武百官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管不着,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不要作威作福,不要让陛下觉得彭家子弟居功自傲,有了不该有的想法。”
  “你们和皇子们是表兄弟,但必须对每个皇子都以礼相待,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要嘲笑、轻视那些庶出的皇子,因为将来到底谁即位,说不定。”
  “更不要掺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