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用途
”少年有些紧张,支支吾吾:“还是阿翁来扔...”
  李笠没有强求,换“项目”。
  从带来的长箱子里,拿出一杆火铳。
  发火方式为燧发,铳连木托,长五尺,并不算长。
  李笠检查了一下,确定没少什么零件,便给外孙展示怎么用火铳射击:
  站直身体,双手端着火铳,斜向上。
  右手扳开燧发击锤,并把药池的盖子(含击砧)掀起。
  然后,拿起一根手指粗细的纸管,用牙将其一端封口纸咬开。
  然后把开口的纸管对准开盖的药池,将其中火药倒进去。
  纸管分两节,前端一截较短,里面的火药刚好将药池填至三分之二。
  李笠合上药池盖子,将火铳竖起,木托着地,铳口向上。
  再把空了前一截的纸管咬开,露出第二部分的开口,对准铳管,将纸管塞进去。
  并告诉外孙,纸管末端,有一粒弹丸。
  他抽出铳管下夹着的长通条,从铳口伸进去,捅了几下,将弹、药压实。
  然后放好通条,将火铳平端,瞄准前方,扣动扳机。
  击锤猛地“点头”,其前端夹着的燧石击中击砧,顺带着撑开“盖子”,擦碰之际产生的火星落入药池,绽放出火光。
  少年只见外祖父面前火光一闪,随后“长杆”前端喷射浓烟和火光,并有“巨响”声起。
  他顾不得看这兵器击中了什么,只觉脑袋一片空白,耳朵嗡嗡作响,眼睛有些花。
  如此声光效果,对小孩子来说太过于刺激了。
  李笠同样也觉得眼花,毕竟药池燃起的火光,就在他眼前闪烁。
  但这是小意思,他弯腰问外孙:“想不想试试?”
  少年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李笠也不强求,按照“操作流程”,用通条给铳管清除残渣,然后进行第二轮装弹。
  如此射了几次,少年适应了,胆子也大起来,便开始尝试操作。
  因为力气不够,所以火铳是架在凉亭栏杆上。
  第一次射击,因为害怕眼前药池绽放的火光,少年扣动扳机前,把头别过去,导致持铳动作变形,铳口大幅偏向一边。
  却被李笠挡住,免得偏向太过,射中人。
  这一射,自然就射歪了,而且因为动作不规范,少年的右肩被铳托撞得有些疼。
  却没放弃,继续操作,又射了几次。
  到后面,已经初步适应了,动作也有模有样。
  在一旁远远看着的谢氏放了心,没有打扰,掉头离开。
  李笠看着对方离开的身影,又看看兴致勃勃“装弹”的外孙。
  亡国皇子,王朝末裔,身负国仇家恨,手持火铳,近距离一击,击杀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种场景,真是刺激,但他不会让其发生。
  不过,另一个版本的刺激场景,必然发生:只是接受了三四个月训练的妇孺,手持火铳,轻松击杀骁勇善战的甲士。
  这不是不可能,因为热兵器的特点,就是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极低,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只要会用火铳,就能击杀一个勇冠三军的精锐战兵。
  以他为例,他这么多年坚持锻炼,无论是射箭、用槊,还是徒手格斗,都称得上“猛”,不是眼前这个少年可以对抗的。
  但是,只要这个少年有一杆火铳,装弹完毕,正面和他对抗,也不会落下风。
  除非射歪,否则就是一击命中之后,他中弹之后,不死也残。
  前提是装药不能失误,而“纸管定装弹药”,可以简化装弹流程,减少失误。
  “砰”的一声,少年以火铳击中前方靶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李笠看着笑眯眯的外孙,也笑起来。
  官府不该把这种武器束之高阁,总有一天,边地的百姓,会有火铳防身。
  有了这种武器,套马的汉子,骑马抢劫连老弱妇孺都打不过,以后,真的只能做热情好客的牧民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