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1/2)
入夜,洛阳城内各军营里火光闪烁,时不时有歌声响起,随着夜风,飘入李笠的耳朵中。
  他放下笔,身子后仰,靠着椅子的靠背,侧耳倾听起来。
  因为行辕距离军营很近,而歌声来自于无数人的合唱,所以他能勉强听清楚歌词: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这是梁国乐府“汇编”的鼓角横吹曲《琅琊王》,为乐府诗歌之一。
  说的是主人公新得一把五尺宝刀,悬挂于房梁中柱,整日爱不释手,反复抚摩,对宝刀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十五岁女郎的爱。
  “来一首,来一首!!”
  呼喊声起,那是唱完《琅琊王》的队伍,向歌赛对手发出挑战。
  这就是军中如今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拉歌。
  即唱歌比赛,一方唱完,要求另一方“来一首”。
  这样的比赛,是强化军队凝聚力、组织度的好办法,可以让兵卒们感受到“同袍之谊”,对所属队伍有归属感。
  片刻,歌声响起:“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歌声毕,先前一方喊起来:“还有二首!”
  于是,继续:“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好!!”喝彩之后,是如潮的掌声。
  这是鼓角横吹曲《慕容垂》,说的是燕国名将慕容垂(后来复国,成了皇帝)。
  李笠随后想起这《慕容垂》歌词之后的时代背景。
  晋、秦淝水之战,秦军溃败,随后秦国内部开始瓦解,之前被秦国灭国的燕国宗室慕容垂,趁机拉起队伍复国,攻打河北要地邺城。
  并筑新兴城,作为攻城大军的后方堡垒。
  而晋国赢得淝水之战后,锐意进取,想趁着秦国自顾不暇,乘机开拓中原。
  晋廷得了邺城秦军守将的求援,派兵北上,兵锋直指邺城。
  晋军主帅,为北府兵大将刘牢之。
  攻邺不下的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抵达枋头(枋头为一条运河的黄河入河口,该运河通向邺城地区),便收缩兵力迎战。
  于是,《慕容垂》第一首,描写的是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吓得躲在新兴城里(歌词中的‘墙’),不敢出战。
  以汉人附庸军去和晋军(歌词中的‘吴军’)对抗,如此来,即便己方败了,死的也是汉人(枉杀墙外汉)。
  第二首,描写慕容垂突围无计时,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护佑,此时,新兴城被晋军围住,困守新兴城的燕军,如同“墙中燕”。
  第三首,描写慕容垂在城头看着城外晋军无边无际,对臣僚叹息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神态。
  这三首诗歌,是以南朝视角来描写慕容垂,这个视角下的慕容垂,是一个困守孤城、走投无路的瓮中之鳖。
  但很遗憾,历史上的这场大战,最后结果,是晋军惨败。
  毕竟,慕容垂是南北朝时期第一名将的“热门候选”,刘牢之虽然是北府兵大将,真打不过慕容垂。
  这一场仗,已经作为战例之一,选编入军校的教材。
  而军中将士在学唱《慕容垂》这鼓角横吹曲时,军司们(监军,兼文化教育)会大概讲解时代背景下,晋、燕两军交战的过程。
  最关键的战斗,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慕容垂率兵离开新兴城北上,刘牢之率军追击,燕军很快“溃败”,辎重丢得到处都是,于是引发晋军将士的哄抢,阵型大乱。
  慕容垂随即挥师反扑,晋军溃败,刘牢之仅以身免。
  楚军之中,每当军司、军士教兵卒们唱歌时(大多是鼓角横吹曲,毕竟流传广),都会向兵卒们讲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诸如《慕容垂》这类历史背景鲜明的歌,还会讲解相关的战例。
  以此让兵卒们明白,作战时,己方追击溃散敌军之际,一旦哄抢对方散落的辎重、布帛、金银财宝,会有什么后果。
  与此同时,在训练间隙,军司、军士们会根据军校的教材,挑选一些经典战例,向兵卒们讲解。
  目的就是让兵卒们明白一些“常见兵法”,诸如诈败诱敌、围三缺一、金蝉脱壳、声东击西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