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鱼米之乡
工程规模很大,是好几个水利工程合在一起的大型工程。
  只有当每一个工程都竣工并发挥功用之后,太湖水患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只要能够治理太湖水患,那么,大规模的湖区屯田就能够开展。
  无论是各条运渎沿岸地区,还是太湖沿岸地区,只要能确保稳定灌溉、避免发生水灾,都能开垦出大量新的农田。
  于是,辛辛苦苦修建水利设施的厢兵们,就会转为屯田兵,有自己的土地。
  随着时间流逝,屯田聚落变成一般的村落,这些屯田兵就变成寻常百姓,成为官府的编户自耕农。
  正是因为有着光明的前途,以及厢兵的不错待遇,加上“有自己的土地”这一诱惑,所以厢兵们干活的劲头十足。
  又有越来越多的无地农民,加入到厢兵这一行列。
  这就导致三吴地区大小庄园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失,而这些庄园经过检籍、检地后,要按照田亩数,足额缴纳租赋。
  朝廷再将这些征收上来的租赋,去养活规模日渐庞大的厢兵。
  厢兵是专职的“施工队”,能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大量征发农民服劳役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进行长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等到工程建设完毕、屯田出成果了,太湖周边地区变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受益最大的,依旧是朝廷。
  因为增加的人口、耕地,都是朝廷手中的优质“税基”。
  此举在李笠看来,等同于朝廷白“嫖”庄园主:我挖你的墙角(人)拿来用,再用你的钱,来养活挖过来的人,自己却不用增加太多开支。
  等到这些人能够自立,有了经济收入,还要向我缴税。
  这不是白“嫖”是什么?
  李笠想着想着,觉得有些好笑,这道理他能想得明白,那些庄园主自然也能想到。
  他断了对方的财路,废了对方的特权,抢了对方的劳动力,还用从对方那里征收的租赋,养活抢来的劳动力,此仇可谓不共戴天。
  所以,三吴地区被检籍、检地的大小庄园主们,对此怒火中烧是必然的,成日里扎纸人诅咒他不得好死,也是必然的。
  然而你们再恼火又有何用?
  打又打不过,只能躲在家里骂,但日骂夜骂,能骂死李三郎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