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敌人(1/3)
中午,万里无云,烈日当空。

  广陵东,中渎水(邗沟)上船只如梭,一艘向北航行的船上,张铤看着窗外景色,陷入沉思。

  多好的一次机会,结果鄱阳王这边出了状况。

  鄱阳王萧范遇害,这一突发事件,导致张铤之前为李笠的谋划瞬间落空,也亏得李笠反应快,帮世子萧嗣逆转局面。

  萧嗣如今继鄱阳王位,得小皇帝(太后)夺情,留在京城任职,好歹保住了些许地位,所以,他们只能在寒山静待时机。

  张铤有些不甘心,他觉得李笠不该一直待在寒山、远离中枢,因为淮北这个戏台,限制了李笠的

  然而,没了“录尚书事”的中枢靠山,李笠就算回到京城,也只会被高官厚禄架空,在建康虚度时光。

  若如此,还不如继续在淮北经营。

  张铤对鄱阳王这帮人的表现很失望,看来,李笠还是只能靠自己,既然在中枢无根基,就在淮北扎根。

  然而,建康何时才会生变

  或者,再过几年,小皇帝会不会变成东昏侯,为所欲为,弄得人心尽失

  张铤一直希望李笠能突破那无聊的道德束缚,如高祖萧衍那样,顺势而起。

  以讨伐昏君为由,扶持宗室为帝,在方镇起兵,势如破竹,攻入建康,然后执掌权柄,受禅称帝。

  当年,齐国的雍州刺史萧衍以三十八岁年纪,受禅称帝。

  如今,李笠已过三十,莫非也要等到三十八岁张铤觉得几年时间,一眨眼就过了。

  按照李笠的军事实力,至少在淮水以南没人打得过,别的不说,就说火炮,一旦正式投入作战,谁挡得住

  但让张铤郁闷的都是,李笠不知是死要面子,还是另有远虑,成日里琢磨在徐州“种田”。

  李笠的说法是“高筑墙、广积粮”,张铤觉得这说法没错,粮食(或者说产粮地)确实是李笠的短处。

  可他认为以李笠的出身,想做梁国的栋梁之臣而善终,是不可能的,所以始终只有一个选择。

  既然抹不下面子,不如学魏国的高欢、宇文泰,以武力控制中枢,开霸府,架空皇帝和朝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此基础上,渐渐铲除异己,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经营个十来二十年,水到渠成,就可以改朝换代。

  高氏是这样,宇文氏不也是如此

  张铤仔细打听过,得知高欢执掌魏国权柄时,年纪大概是三十六七岁。

  而魏帝西投关中、宇文泰为丞相时,不到三十岁。

  两人各自以霸府掌握大权,安插亲信担任要职、坐镇地方,经营将近二十年,死后,儿子受禅称帝,建立齐国、周国。

  张铤觉得,走霸府路线实现朝代更替也不错,适合李笠这种出身差、根基不深的人。

  他就主张趁着此次鄱阳王遇害,李笠直接从徐州起兵,带着火炮一路轰过去,攻入建康,挟持小皇帝以及太后,控制中枢。

  与此同时,妻族也在鄱阳起兵,夺取湓城、寻阳,卡住上游诸军入京之路。

  以李笠在鄱阳的根基,此举定然是应者如云。

  西边,以湓城卡住长江水路,北面,以徐州震慑两淮,谁敢起兵来攻建康,先过火炮这一关。

  李笠在下游三吴地区关起门来清除异己,京城权贵和地方豪强即便闹,又能如何

  即便沔北、淮北地方牧守叛投敌国,也不要紧,以李笠的能力,只要经营几年、站稳脚跟,就能发兵收复失地,因为没有军队挡得住火炮。

  届时,朝野内外敢不服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李笠以霸府控制朝政,就能徐徐图之。

  李笠活着的时候,还是大梁忠臣,过个十来二十年,儿子们也长大、历练出来。

  李笠去世,世子继任,然后受禅,李笠便被追尊,成为新朝“先帝”,其他儿子作为宗室出镇地方,稳得不能再稳。

  如此一来,李笠的面子、里子都有了。

  张铤想着想着,有些郁闷:奈何李笠不理会啊!

  他每次和李笠“理论”,都说不过对方,李笠总是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把张铤的主张给驳倒。

  好吧,你沉得住气,我这个长史,也得心平气和才行。

  张铤收回思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