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意图(1/3)
寒山堰,排水渠处河水激荡,一张特制的竹栅栏,迎着水流方向,斜插在水中,如同斜坡,将水渠完全挡住。

  随着河水冲来的鱼儿被栅栏拦截,因为冲劲的带动,便不断在栅栏上翻滚着,仿佛被冲上坡。

  离开水面的鱼,在栅栏上活蹦乱跳,守在一旁的兵卒,赶紧走上栅栏,将这些上坡的河鱼捡起,放进鱼篓里。

  至于那些小鱼,只要不大过栅栏缝隙,就会从缝隙里穿过,随着河水继续前进。

  水流湍急,不断有河鱼冲上栅栏,所以守栅待鱼的人们收获颇丰,岸上大量围观的兵卒看着此情此景,不由得喜上眉梢。

  每天都有鱼吃,太好了

  有人没见过如此捕鱼设施,便有解释起来。

  这种捕鱼设施名为“鱼梁”,就是拦河筑堰,留个缺口让水流,然后在缺口处放鱼篓或者栅栏,将顺水而出的鱼拦下。

  鱼梁,是很常见的捕鱼设施,所以梁国许多地方负责捕鱼的小吏,被称为“鱼梁吏”。

  只是谁也没想到,用于蓄水攻城的寒山堰,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鱼梁,每日大量鲜活河鱼,让梁军将士每日吃鱼吃到饱。

  岸上营地一座箭楼里,李笠看着寒山“鱼梁堰”发挥着功效,很满意,可还是觉得可惜堰坝排水渠的水力资源这么丰富,不能加以利用,太浪费了。

  若在这里建起一个水力作场,装上十几台“雷迪奇”全自动制针机,在原材料管够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必然很客观。

  这个作场制作的“李三郎”牌铁针,在两淮大规模倾销,不会有竞争对手,绝对不愁卖。

  即便是靠薄利多销,作场也一样能做到日进斗金。

  然后再开“分店”,把“李三郎”牌铁针销往河南、河北,还有河东、关中。

  如此过得二三十年,“铁针李”的名号,怕不是要誉满中原

  李笠收回思绪,看向营地一隅。

  那里的灶台上架着许多大釜,伙夫们忙着加柴禾、烧开水,以此确保全军将士有干净的水饮用。

  喝开水,是后世才出现的生活习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没这么多讲究。

  而对于平民而言,也讲究不起来烧开水需要柴禾,这对于家境拮据的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居家生活都做不到喝开水,行军打仗时条件恶劣,更做不到。

  但只要有条件,李笠就要确保自己和部下能喝上烧开过的熟水,确保战斗力。

  别的将领,会觉得他多此一举,但李笠宁愿多此一举,也不想出意外。

  然而,行军打仗条件确实艰苦,很多时候,他真的没办法给将士们开水,所以,只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喝生水。

  所幸,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工业污染,青山绿水到处都是,在确保水源干净的前提下,直接喝井水、河水,还是没问题的。

  无非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克服一下即可。

  但是,一条看起来水质清澈的河流,若其上游有大量死去的牲畜,那么下游不明真相的人喝了河水,就容易染病。

  历史上有名的一个例子,那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据说是因为追击匈奴之时,喝了被匈奴人故意用死马污染的河水,才因此染病,英年早逝。

  由此可见,用污染水源的方式,来让敌军不战自溃,这种创意,很久以前便存在了。

  所以,他在净净沟水上游动手脚,并不算是原创。

  敌军主帅段韶,是齐国首席大将,想来对于水源的问题会很注意,所以李笠派人去污染河水时,特地作了掩饰。

  把腐烂之物制作成污染源,沉入水底,量大管够,并适当处理,不让异味那么明显,那么探查上游河段水质的斥候们,就不会察觉河水有问题。

  于是,污染源释放出的大量病菌,被不知情的齐军将士连同河水一起喝进肚子里,持续多日,迟早要生病。

  如今天气炎热,高温多雨,生病的将士,一开始很容易被判断为水土不服,等得情况不对,想救也来不及了。

  数万兵马聚集的大营,一旦爆发瘟疫,非战斗减员将会很惊人。

  李笠想着想着,再次看向堰坝,此时,大量青壮在堰坝上忙碌,继续施工。

  正面交锋没把握打赢,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