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新产品(1/2)
郡斋,李笠正在琢磨一片玻璃透镜,这玻璃透镜有鸡蛋大小,侧面看去,呈现淡黄色。

  “黄色的不是绿色的”

  李笠发问,赵孟娘觉得奇怪“烧出来的玻璃,都是这颜色,妾没见过绿色玻璃。”

  “是么”

  李笠看着玻璃透镜,即便这玻璃透镜里有不少小气泡,但依旧爱不释手。

  玻璃器,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又称“玻黎”,为“轻奢品”,流行于富贵之家,不过大多是舶来品。

  他当然不会把这玩意当做无价之宝,但在这个时代,自己终于能制作出玻璃,还是值得庆贺的。

  “真不容易啊,都过了六七年。”李笠放下玻璃透镜,感慨起来。

  烧沙子就能烧出玻璃,说起来简单,但李笠就是烧不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

  李笠觉得应该是缺少助熔剂,单纯烧沙子,火焰温度达不到沙子的熔点,于是烧不出玻璃。

  有了助熔剂,就能降低沙子的熔点,这是关键。

  那么,助熔剂会是什么呢

  李笠不知道,只能让人不停的试验。

  这一试就是六七年,终于得了结果助熔剂是生石灰,当然,烧玻璃的窑以及火候也不是随便凑合就行的。

  生石灰是常见物质,但李笠花了六七年才知道答案,当然感慨不已。

  但问题接踵而至他想要的是透明度较高的透明玻璃,而不是浑浊的不透明、彩色玻璃。

  这就涉及“杂质”,若原料里的杂质较少,烧出来的玻璃相对来说就会透明。

  而且,玻璃烧制过程中会形成气泡,若气泡过多,会影响成色以及透光度。

  减少杂质,可以通过不断筛选;要让玻璃的颜色变浅,可以在筛选原料的前提下,在原料里加入厕所墙角刮下的“霜”,以及一些草木灰。

  至于玻璃里带着气泡,目前工艺暂时无法做到完全除泡。

  即便如此,依旧是了不起的进步,至少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有了廉价的玻璃,就能低成本制作“千里镜”望远镜,给自己的斥候配上,让自己在行军打仗时,眼睛更加明亮。

  黄姈在建康,赵孟娘在鄱阳守着产业,一前一后,摸索玻璃的烧制工艺,现在在赵孟娘手中出了成果,李笠问“玻璃窑何时可以投入使用”

  “大概还得过一两个月,如今临近年底,恐怕得过完年了,而且”

  赵孟娘看着手中资料,回答“研磨透镜很麻烦,耗时耗力,那个人力研磨机的废品率很高。”

  李笠依旧很高兴“不要紧,慢慢来,先把队伍锻炼起来,等到技艺娴熟了,产量和良品率自然会提升。”

  “但是,要做好保密,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工艺配方,可不能被别人轻易拿了去。”

  “三郎,不是已经把千里镜的制作工艺,献给陛下了么为何”

  “那是两码事,千里镜的镜片,之前都是用水晶研磨,一旦磨坏了,那块水晶就废了,成本很高,又费时。”

  “我们如今能烧出玻璃,成本低,产量高,制作千里镜,能有效降低成本,让更多的斥候用上。”

  “三郎,斥候有了这千里镜,是不是如虎添翼”

  “对,有了千里镜,可以隔着数里远,观察敌军情况,不需要冒险接近。”

  李笠喝了一杯茶,介绍起千里镜的好处来。

  从阙南跟着他来鄱阳的高手们,提出一个意见,那就是他的部曲中,缺少可靠地斥候。

  这一点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时刻,会决定战斗的胜败。

  斥候,就是后世所称侦察兵,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将领做军事决策,需要可靠地情报,而情报源自斥候实地侦查。

  与此同时,若能拦截敌军斥候,就如同刺瞎敌人的眼睛,让对方失去战场感知能力,这样的任务,一般也由己方斥候担任。

  也就是说,合格的斥候,要能克服困难、刺探敌情,并及时将情报传递回来。

  因为是小股队伍行动,一旦遭偶敌人,孤立无援,所以小队作战能力要强。

  遭遇敌人,要么能全身而退,要么能将对方歼灭兵力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尤其是碰到了敌军斥候,还要驱赶乃至歼灭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