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倒焰(2/3)
钢(相对而言)。

  相比东冶现在在用的“宿铁法”炼钢,耗时短,成本低,成品质量稳定。

  现在,就有一座“倒焰炉”开始出钢,李笠及一些吏员站在不远处,看着炉工进行下一步操作。

  当中,有几个操着鄱阳口音的炉工分外显眼,指挥着其他人进行各项操作。

  经过一个月的运行,以及一次次的出钢,现在没有人怀疑眼前这“倒焰炉”所出的产品,是铁不是钢。

  早就等候多时的锻工们,就等着将这些钢锻打成刀剑等器具。

  几个鄱阳炉工当中,贾成正在做‘通事’,方便东冶炉工与其交流,李笠见这几位忙得很,便不去打扰,带着左右转到别处去。

  自汉时出现的“搅钢法”,其大概原理,是在炉里将生铁熔化,然后在不断搅拌的同时,加入适当精铁矿,让生铁的含碳量下降。

  凭借经验控制搅拌进程,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让生铁的含碳量降低,却不会低到成为熟铁,而是成为含碳量介于生铁和熟铁之间的铁合金,即钢。

  这个过程很难控制,一看经验,二看运气。

  现在所用“宿铁法”,大概原理是在炉里加热熟铁片/块至通红,然后浇入生铁水(渗碳剂),以此对熟铁进行渗碳。

  或者在熟铁棍/条上缠绕生铁,亦或是生铁片、熟铁片夹在一起,一同放入炉中加热,原理是一样的。

  但耗时很长,因为木炭火焰无法将熟铁液化,渗碳过程较慢。

  若用石炭(煤炭),倒是可以提高炉温,然而这样会让铁制品变脆,无法使用。

  那么,用焦炭来加热炉窑(炉窑用耐火砖铺设内壁),可以有足够的热量将熟铁液化(相对而言)。

  如此一来,完全融化了的生铁及熟铁合在一起,搅动之后完全熔合,实现碳含量的调整,产钢效率就高了许多。

  “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中,李笠看着锻工锻打环首刀条,他本可以进行改进,引入水力锻锤,省去人工,提升锻打效率。

  但是李笠不打算拿出来,这技术要留着自己用,而炼钢炉,他还有更好的,也打算留着自己用。

  穿过锻打工场,李笠继续向前走。

  “倒焰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种土法炼钢炉,后来成了老一辈的回忆,他听人提起过原理。

  简单来说,这种炉的结构就像葫芦,施工简单,操作起来也不算复杂。

  虽然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标准来看,“倒焰炉”炼钢是效率低、品质差的炼钢方式,但用在“古代”,那就是先进科技。

  而景德镇(如今的新平)的高岭土,可以用作耐火砖的材料,用这样的耐火砖所砌炉窑,可以承受焦炭燃烧时的高温。

  于是,他鱼钩作场的‘合作伙伴’、鄱阳某私炉,率先实现了用耐高温“倒焰炉”、焦炭炼钢的突破。

  现在,李笠借人、借技术一用,从少府丞徐驎那里换得一个机会。

  前方豁然开朗,那是一块类似于操场的空地,此刻聚集着大量男女,李笠大踏步向前走去。

  建康东冶,冶炼场,也是铸币场,又有兵器作场,还有手工业作场,有吏、匠、工、徒数千人,其中包括许多来服劳役的百姓。

  以及大量服苦役的囚徒。

  这些囚徒之中,大部分都是寻常百姓,因为各种小罪,被官府判罚苦役,在东冶劳作。

  落后的冶炼、鼓风以及各种生产技术,高温、嘈杂、恶劣的工作及居住环境,让这些人终日忙碌,吃不好,睡不好,痛苦不堪。

  当节省人力的新技术、设备投入使用,这些劳动力的工作环境改善了些许,劳动强度依然很大,但比起从前,好了许多。

  李笠看着这群人,想到了时局。

  如今是五月,侯景之前已占据梁国寿阳,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个鹊巢鸠占,导致本来要到寿阳上任南豫州刺史的鄱阳王无法履职。

  对侯景的这种行为,朝廷没有予以惩罚,而是任命其为豫州牧,并加以安抚。

  于是,淮南重镇寿阳成了侯景的‘新家’。

  陆陆续续有消息传来,据说侯景在寿阳强迫百姓从军,并将民女配发给士兵,但天子对其绥靖,好吃好喝供着,要什么,给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