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是你?(1/2)
策试正在进行中,李笠在场外听人聊天,因为大伙说话都带着口音,所以他勉强听得懂一些,却听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又不好问,生怕穿帮,如此一来,他和旁人就没有交流,所谓的“奇遇”自然不可能发生。

  索性就这么旁听,然后琢磨事情。

  策试,又名射策,经学策试取官的制度,据说汉时就有了,但那时的策试门槛很高,考试资格很难获得,所以并不算是科举的雏形。

  不过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只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大行其道,做官靠投胎,策试取官这种靠考试当官的制度愈发边缘化。

  当今天子受禅建梁后,设立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算是把被九品中正制牢牢把持的入仕途径,撬开了些许小口。

  让寒族子弟有机会靠着读书、考试入仕,哪怕这机会依旧渺茫。

  当然,寒族指的是小地主,一般的平民,是没资格称为寒族的。

  之所以说机会依旧渺茫,是因为读书本来就不容易,首先要能买到书,然后有能力去官学、私学读书,一读就得读个数年、十余年。

  寻常人家哪有如此财力,供一个男丁长期脱产读书?

  所以,寒族子弟才有这个时间和资金读书,但是,能入国子学读书的人依旧是少数。

  寒族学子,只能靠着在郡学、州学读书时多结交人脉,然后尽可能参加州郡县长官举办的游宴,多在官宦露脸,争取展示才华,得伯乐赏识。

  亦或是游走于公卿门下,期望哪一天得贵人看中,加以任用,然后入仕。

  眼前这些学子,就是在借助各种机会交际,尽可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将来入仕增加微弱的希望。

  而李笠,想着想着思路扩散,又开始想如何发财:书和纸张,也有商机。

  其一,印刷术:制作水力印刷机,用活字印刷术大批量印刷书籍,用作弊一样的出版能力,压垮天下所有书商。

  其二,造纸术:改进造纸工艺,降低成本、提升产量,那么卖纸都能赚大钱。

  造纸术已经不断改进,让这个时代的纸价,比起汉魏时低了不少,所以从晋宋之际起,公文的材质,纸张渐渐全面取代竹简。

  但纸还是贵,所以若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纸成本、提升造纸产量,做出来的纸必然供不应求。

  纸张的种类可以很多,不仅是书籍、画画用纸,上坟烧的纸钱,窗户纸,装饰剪纸,甚至还有擦手、擦汗的纸巾,以及厕纸。

  要知道,这年头上厕所用的都是厕筹(木棍、竹棍)来“清洁”,奢侈的做法是用布帛,很少有人用纸,因为一般的纸擦不干净。

  而各级官府,对于公文用纸的需求很大,少府寺就有纸署,负责造纸以供应宫中所需。

  所以,造纸术和印刷术,真的很重要。

  这念头让李笠有些小必然和旁人不同,而且因为与其他同学不认识,肯定不会有什么交流。

  国子学的学生,大多出身高贵,气势与常人不同,而替考肯定是出身卑微,言谈举止肯定有差异。

  这样的差异,平日里人少时看不出来,但一群“贵n代”考生之中,气质的差别很容易看出来。

  李笠仔细看着从眼前经过的考生,看了看,看不出什么名堂。

  然后,他发现了一个熟人:那个佣书的年轻人,今日在门外食摊卖裹蒸的伙计。

  年轻人二十多岁,和其他多为十五六岁年纪的考生,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极不合群,和旁边考生根本就没有任何交流。

  走路却是昂着头,傲气满满的模样,但衣着和旁边那些贵气十足的考生相比,有些寒酸。

  李笠注意到,其人此时衣着,和方才在路边摆摊时衣着不同,肩上挎着的布囊,正是那日在书肆背着的磨损布囊。

  你是家境拮据、所以勤工俭学的贫穷学子?

  李笠如是想,看向那年轻人的目光,充满了敬意:努力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值得尊重。

  对方很快注意到旁边人群有人看着他,随后看过去,发现是有两面之缘的“熟人”,点点头,缓缓离去。

  其背影,在一群富贵学子之中,显得单薄,却又孤傲。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