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伊丽莎白眼中的年轻人
那么其他的贵族们就会立刻接手——无论是工人还是工厂。等到地上铁修建完成,或者等到地下人又补充了地铁车厢,他们想要后悔都来不及。
  ——因为诺亚并没有那么多的需求。
  如果连工厂都赚不了钱,他们还能从事什么行业?回归到作坊时代吗?
  但如果与凛冬公国恢复外贸,那么这些商品全部都能运出去、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出口。这个时候,问题就又变成了商品的品类、质量与价格。
  能够用尽可能少的船只、尽可能安全的运送过去的商品,肯定会比只要在灰雾中暴露一瞬间就劣化的商品要卖得好。
  那个时候所需的政策,与现在诺亚需要的政策显然是不同的。
  而政策的落实必然是有迟滞性的,无论是诺亚还是凛冬都是一样。即使是诺亚这种扶持着表面“代理人”的国家,从每一个政策出台,到它真正开始实施、环绕着这一新政而形成起了新的生产生活习惯,都是需要时间的。
  而且视不同地区与王都诺亚的距离、不同地区的主政者背后的“担保人”与诺亚王的关系,甚至于不同地区的“代理人”的个人能力,这些政策的落实与常规化都是需要时间的。
  伊丽莎白非常清楚。
  如果她不断根据时局而给出新政,那么只会让整个诺亚陷入混乱。
  因为她太了解这些贵族都是什么尿性了。
  积极施行的与尽力押后的可能是两伙人;但如果她发下去了新政、这个新政涉及到的利益,又会与之前完全不同。到了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地方一个办法”。
  而当地法、习惯法的盛行,又会让国王的权威被稀释。
  所以哪怕知道某个政策是迟滞的,也依然不能“改的太过勤快”。朝令夕改,远比落后的政令更有危害。
  但这种事,她明白、腓力明白。
  安南却不会明白。卡芙妮更不会明白。
  因为他们是年轻人。
  年轻人总是希望他们做的是对的、是正确的。他们容不下妥协、不懂得等待,更不会知道他们所说的、表达的;与别人所听到的、理解的;以及别人最终真实所做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并非是说出来就有用。也不是给了解决方法,人们就会去做。
  因为人们不可能互相【理解】。
  更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智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