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下一个(1/2)
小÷说网】,♂小÷说网】,

  在汤源看来,杨善心已经被罢职了,他的死,的确会引起朝中哗然,但是这种哗然,比起杨善心被罢职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了。

  朝官的无情在于,像杨善心这种以官职取得威势名望的人,一旦没有了官职,就什么都不是了。

  况且,这是皇上醒来后第一个下旨罢职的官员,杨善心的背后是否还牵涉有别的事情这一点,朝官都在猜测却也不敢肯定,大部分朝官能做的,就是离杨善心远远的。

  趋福避祸,这是人的本能,在朝官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候,有谁会、有谁敢为杨善心的死说些什么呢

  汪印或许就是瞅准了这一点,所以才直接杀了杨善心

  不过,当这事真的发生的时候,汤源还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气:汪印是真的敢!

  汪印才回到京兆几天在彭城之战还没有完全定论的时候,就直接杀了杨善心,难道不怕皇上的责难

  汤源虽然没有阻止这件事,但是他对汪印的行事方式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他发现汪印前去杨善心府邸之前,他还真没有想到汪印会直接杀了杨善心。

  杀杨善心不难,难的是杀了杨善心之后呢

  彭城之战断不会是杨善心自己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定还有其他人,而且是位高权重的其他人参与其中,通过杨善心才能将这些人找出来,汪印现在杀了杨善心,这是在自断线索……

  换做是其他人,杨善心必定要说一句“这实在太鲁莽了”,但这个人是汪印,他便不能下这样的结论了。

  汪印这样的人,如果是鲁莽的话,那么断不可能再次成为缇事厂督主。

  不过,他最为在意的不是汪印杀杨善心的原因,而是另外一件事。

  于是,他直接问了:“督主,杨善心已经死了,那么下一个是谁呢朝局不稳,不宜再杀人了。”

  汪印默了默,随即答道:“国公爷……是在劝本座”

  汤源点点头,话语十分坦诚:“督主猜得极是,正是这样。”

  没错,他此番请汪印前来,不是为了询问杀杨善心的原因后续,而是在于规劝,规劝汪印不要再杀人了,杀那些可能参与到彭城之战中的人。

  他之前去信请汪印尽早返回京兆,是因为皇上昏迷、京兆朝局太不稳,光凭着他所统领着的皇家暗卫,并不足以应对重大的突发情况,譬如储君之变这样的问题。

  一旦出现这些严重的突发情况,那么军中势力就一定会动荡——说白了,是因为皇家暗卫一直在暗处,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以力有不逮。

  作为为皇上统领皇家暗卫的人,汤源当然十分清楚京兆的局势,清楚皇上昏迷之后,有哪些势力已经下场了,当中包括有太子一系、皇后一系、五皇子一系等等。

  这些人明里暗里都在动作了,就是想趁着皇上昏迷的时候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汤源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势力已经蓄力完毕,似乎在等待最后一击了。

  最后一击是什么呢在皇上昏迷的情况下,这一击是什么不难猜测。

  如果皇上真的不会醒过来了乃至驾崩了,那么朝局将会有怎样的动荡、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是最坏的情况,但汤源不能不做这样的准备,这不仅是从皇家暗卫统领的角度出发,也是从护国公角度出发。

  不管明里暗里,他都不希望朝局崩坏,那么就需要一个有足够本事的人来稳住朝局呢

  这个人是谁呢谁能在军中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谁能顶得住太子一系、皇后一系等势力的压迫攻击

  汤源与定国公齐瞻竹商量了一番,一致觉得这个人非汪印莫属。

  汪印是缇事厂督主,手下有三千缇骑,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更重要的是,汪印在就任雁西卫大将军期间所做的种种事情,已经赢得了军中的名望。

  这不仅仅是在雁西卫的名望,而是在整个军中的名望。

  出于这些考虑,汤源才会急信请汪印回来,还在叶向愚领西山营南下的时候给了种种方便。

  只是,他没有想到,竟然发生了彭城之战;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汪印回来之前,皇上醒了过来。

  皇上清醒,最坏的情况已经不可能会出现,但因为彭之战,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